|
|
上人抵紀家為「浴佛的故事」譜下圓滿的結局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三日
每日晨間的志工座談,上人無不應機說法,利用此一寶貴時刻宣說現代人
生大藏經,俾令志工們在事理間得到平行。雖然今日行將北上,上人一如
往昔地召開座談會。
志工在急診處見一患者,騎機車被石頭絆倒而受傷,另有一人,則因拔鐵
釘,被鐵釘刺傷;恍然覺醒──處處皆有危機。
上人示:「一般人平時生活在平安的保護膜中,不覺得平安的可貴,不知
這層保護膜很薄,處處有陷阱;人有多強?一個小石頭就被絆倒,觸到危
機,生命就丟失了!」
「所以人要及時行善,不要等待別人來關心,及時付出行動,付出有形的
物質,回收是無形的愛;物有價,愛心無價,所以說『功德無量』。」
「人生之苦,莫過於病,而『久病床前無孝子』,志工要輔導眷屬尊重病
人,第一要將慈悲喜捨表現於行動中;第二以微笑面對病人,病人見到笑
容就會覺得自己有希望,切不能將悲憫形諸顏色;第三不惜身手幫忙他清
理,同時也清理自己內在的垃圾──我執、我慢;如此會忙得很輕安。」
送走志工,上人又至醫院巡視叮嚀。行至健檢區,欣見委員、榮董們正在
交誼廳閒談,其中朱斐居士亦自美返台健檢,上人委婉地向眾人簡述賑災
情況,朱居士說:「這次賑災真正是台灣同胞救的。」上人回道:「是呀
!出去賑災的團員們都說『好在有做,雖然辛苦,但是很輕安』。」
一位甫加入慈院工作行列的張師姊,為工作推展不順遂而煩惱。上人鼓勵
她:「發心如初,要以師志為己志。任何建設,初期需要有心人參與,初
創沒有有心人,不會同心做,這和已穩定的公司不一樣,穩定的可以看出
前途;我們醫學院是一邊建設,一邊適應,尚無固定模式;但不能脫離精
神,捨棄志業重職業,會成為工作的工具,要知『水源是從下面湧出來』
──凡事要從基層做起,已長出來的嫩芽,才不會因日曬而枯萎。」
搭中午一點十五分的自強號火車北上,四點抵台北車站。靜潔、慈暘等數
位委員師姊已列隊接駕。靜潔師姊悄聲道:「靜暘師姊的公公已往生了!
」
抵達紀家,靜暘師姊恭敬出迎,肅穆莊嚴的靈堂,顥得氣氛寧靜而祥和,
更巧的是今日為台北貧戶發放日,委員們聞風而至,儀容整齊,佛號不斷
,使紀老先生得以安詳往生。靜暘師姊一再向上人表示感恩此殊勝因緣,
上人謂:「這是因為你平時廣結善緣的結果。」真是福不唐捐。
第六次賑災團將於明日啟程,上人關切遠行弟子的安全,特地於今晚在台
北分會五樓召開行前會議,囑咐外出注意事項,並予以精神慰勉。
上人期許以男眾為主的團員們:「每個人都當一面明鏡,互相照顧,用行
動感化──不急,慢慢來,把老者當父母去扶持,做體貼孝順的好兒子,
這種愛的感染力會像委員師姊們一樣,人回來而聲音(讚美之聲)留在那
兒。」
上人以「老者安之,少者懷之」,說明為全椒縣興建敬老院與中小學的意
義,上人視「老者為父母,少者子女」的悲懷,自然流露,眾弟子無不欣
然信受,整裝待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