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中區慈誠隊員投入慈院志工的服務
◎善慧書苑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六日


晨,驅車南下台中。

午餐後,至華雨精舍拜謁師公。師公一見上人憔悴的神情,不忍心直問:
「怎麼這麼瘦?這麼瘦?」憐惜上人為賑災而操心,關切地交待上人能做
多少就做多少。天下父母心真是「為其疾之憂」呀!

返抵台中分會,服務於省府地政處的王月娥小姐提供醫學院用地有關資料
,希望能早日順利破土。居住於黎明新村的王小姐,景仰上人行誼,關切
慈濟志業,自上回至花蓮審核醫學院用地歸來後,即密切注意此事,可謂
用心深厚。

己取得慈濟大林分院用地的該地慈濟人,欣聞上人抵達台中,專程趕來拜
謁上人。

上人示:「嘉義的因緣較快成熟,分院的配置圖也已看過,最特殊的地方
是集會堂,可以常讓慈濟人使用,集中共修。最擔憂的是養老院的人手不
夠,慈院有一項特色──志工,希望將來大家能視老者如父母般的照顧。


慈誠隊員向上人報告,組織起來的慈院志工隊伍,已有十多位成員。上人
希望他們回花蓮實習,才知道要做些什麼工作。

聽畢開示,三十餘人共同請求皈依,上人示:「皈依要有責任,要彼此先
了解。法出於口,經由耳朵,種在心田,必須把精神從行動中表現出來,
才是如是因,如是果。若不知道精神,就如種子撒在水泥地,有因無緣不
成果。」

「皈是反黑為白,黑暗就如眾生心生無明,心無明就會迷茫,易做錯事。
逝者已矣,了解道理後如茅塞頓開,原來光明是如此。」

「佛的弟子要培養愛心──佛心,推動師志──在慈濟;有這樣的精神即
是皈依。不用講求形式,如佛陀說『善來比丘』即是戒具足;人與人之間
要和氣,慈濟今日的成就是和氣成就起來的。」

眾人心神領會,接著就看如何行了──時間是最好的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