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十梯次對委員、慈誠隊開示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
為整合人力資源,加速志業向國際推展,並感謝眾委員及幕後委員在各種
慈濟活動中辛勞付出,上人特地取消今日返花的行程,分別於今、明兩天
,以「小班制」的方式,將台北二十一組委員分成八個梯次,外加桃園三
組委員和慈誠隊幹部,共計十個梯次,每梯次約二小時,由上午八時三十
分起至晚間九時三十分,在台北分會講經堂,和大家做面對面的溝通和接
觸。
上人在各梯次的開示中指出,慈濟志業日益龐大,直接間接參與的人數眾
多,各類人才匯聚,為提昇委員品質、建立國際形象,儲備人才是當務之
急,因此各組組長應主動發掘人才、培養人才,以成立慈濟的「人才庫」
。
「新委務須尊重、感激資深委員的引領而精進學習,資深委員也須有成人
、容人的雅量而舉賢薦能。」上人勉眾要有以和為貴的共識,發揮分工合
作的團體力量,完成為佛教、為眾生的志業目標。
「人人都本具清淨的覺識,所以你我都蘊含無窮盡的智慧,慈濟是佛教的
事相,佛教是慈濟的理相,能以事顯理,事理圓融,就是福慧雙修。」
上人強調,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天下米一個人吃不完,欲成美事,端賴
大眾攜手並肩,才能成就;尤其四大志業逐步邁向國際化,更需大家同心
協力、努力共赴,如此才能在國際上以整齊的腳步,確切發揮「與樂拔苦
」的佛陀精神。
「許多新進委員不論在年紀、學歷、能力上,均是社會上優秀的精英,但
切切不可恃才而驕,須知若無前人辛苦擴展、帶動,今日豈有這方福田讓
大家耕耘?」因此,上人希望新委對資深委員應心懷感恩、尊敬。「況且
徒有學術與技術而無德行,則僅是功能的運用,易產生功利競爭之心。所
以,新委在品德心性的修為上,必須用心學習。所謂『先得後德』──得
好人緣,為人肯定、支持,才算是有道德、品行的人,如此術德兼備,方
能真正學以致用,發揮良能。」
上人表示,資深委員有為慈濟培養人才的責任,本身既得精進學習,還須
擴大心量,提攜後進。「引進新委後,千萬勿有『你是我的』的執著,人
才如滴水注入大水缸中,是交融於整個團體,唯有本著『人才通用』自由
運用的原則,集合各種功能的人,適才適性,才能真正使其充分發揮良能
,為眾生服務,傳承慈濟慧命。」
在四場密集的委員講話之後,上人用過晚餐又緊接著從七時至九時三十分
,對八十多位北區慈誠隊各中隊幹部開示。除重申慈誠隊務須擔負佛心師
志,及修十善、持十戒外,並以心、口、意、誓願等四安樂行,闡述如何
在人生旅途中,獲致最適意無憾的寧靜心靈。
上人依序闡述「四安樂行」。上人說,人生在世,若能行為坦蕩身行好事
,時時問心無愧,就能處處自在,此即「身安樂行」。心中的慈悲溫柔,
可透過聲色的傳達,而給人歡喜、信心,因此如能在適當時機,口吐蓮花
,令自己及他人感到喜樂,則所至之處,是非不生,此即「口安樂行」。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能放開胸懷,坦然自在地看待生命中來來往往
的事物,則毫無罣礙的心,此即「意安樂行」。踏實豐盈的快樂來自無止
盡地付出、奉獻,菩薩道是一條永不厭倦的路,既已發心,自當堅定意志
,永遠地繼續前進,使心靈獲得無上安樂,此即「誓願安樂」。
藹藹慈容,殷殷叮嚀,為的是讓這些精進的護法金剛,更具堅定的心志,
以推動慈濟清流,淨化社會。
十時,回到六樓,上人已累得說不出話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