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勉慈誠隊精進六度,做一位現代菩薩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二年七月一日 
                       
                       
                      一早靜韻師姊即帶著鎮元、鎮宇兄弟倆,來台中分會向上人請安。靜韻師 
                      姊報告她在校園散播慈濟精神的感受,發現用慈濟精神教育小朋友成效良 
                      好;小朋友們懂得惜褔,擦手用手帕,捨不得用衛生紙,而當他們犯錯時 
                      ,也會坦承自己錯了,勇於懺悔。讓人感覺慈濟的小朋友氣質就是不一樣 
                      ,能讓慈濟人教育的學生,也很有褔氣。 
                       
                      社會形態雖然改變,但慈濟落實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已受人肯定,於是 
                      許多社會上的疑難雜症,都尋找慈濟人;委員們原本是各個有本難唸的經 
                      ,經過菩薩道的歷鍊,各個成了妙觀音。 
                       
                      上人說:「此時是『賢劫』時期,是人性極善、極惡懸殊之時,需要菩薩 
                      出現人間──即賢人出現人間;菩薩的良能不要放棄。」 
                       
                      隨後,前往南投拜謁師公。每月行腳,上人必拜見師公,報告慈濟種種, 
                      並向師公請益方針。 
                       
                      下午,召開中部各組組長和幹部會議,上人報告會務,感恩大家的辛勞, 
                      談到:「文化下鄉最終目的是引人做善事,要留美善在人間。建設教育, 
                      淨化人生,需藉由硬體建設帶動。但勸募要有因果觀,腳步踏穩走,會員 
                      不一定要找有錢人,而是要找『有心人』,有心才有力。我們可以感恩, 
                      不可奉承,要帶他們攜手同行菩薩道。」 
                       
                      晚間,一對林姓夫妻奉上收藏多年的紀念金幣捐為建設基金,原來他們二 
                      十天前家遭小偷,幸好紀念幣尚存,平時樂善好施的林先生遂覺得『變賣 
                      』不如『義賣』有義意;而太太則省下五、六千元的醫藥費,願捐出來蓋 
                      醫院救窮苦人,真是難得的菩薩道侶。 
                       
                      適逢每週三慈誠隊共修會,上人勉勵眾人將佛教的精神化為具體行動,投 
                      入社會工作,希望每位慈誠隊都是活生生的現代菩薩,關心社會,行於菩 
                      薩道上。而做菩薩的條件,是要行六度萬行。 
                       
                      「人生要守住這一秒鐘的起心動念。每日八萬六千四百秒,計日過活會懈 
                      怠,算年過日會墮落,希望大家時刻警惕。聖人出現在亂世,慈濟要做社 
                      會的教授──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教授。大家共同一心,互相付出清淨 
                      慈悲之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