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清涼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人有二十難──善解方便難(20)
◎證嚴上人
我們想學佛,就應追求明心見性。雖然要明心見性並不簡單,但是,若懂
得把佛法帶入日常生活中,則舉手投足莫不是見性妙法。見性的過程,不
可缺少「善解方便」,若無善解方便,就無法見性明心。


善加體解生活諸法


出家僧眾每天清晨就開始拜佛禮懺,是否學佛的人都一定要四點鐘起床,
在大殿唱念課誦?其實這也是一種方便法:早起可以養成好習慣。我常說
;人要懂得珍惜每一秒,因為佛陀說:「人命在呼吸間」在能夠呼吸的時
候,便是活著,若一口氣不來,生命也就斷了;這麼脆弱無常的生命,更
應該要好好地利用它,如果懵懵懂懂得過日子,喜愛悠閒消遣時間,到處
遊玩觀光,累了就呼呼大睡,於是生命便在觀光遊蕩的休閒之中虛度了。


發揮人生功能即覺醒


佛陀希望弟子們時時覺醒,何謂「覺醒」?當我們在發揮功能、為人群做
應該做的事時,這就是覺醒。我們若要發揮功能的時間長一些,當然就要
節省睡眠的時間,因此要早起,早起才有股清新的精神接受佛法的滋潤。
如果睡到七、八點,那麼一天就少掉了三、四個鐘頭,一天總共才二十四
小時,睡眠就用了八、九個鐘頭,剩下的十幾個小時要吃喝、遊玩又要休
息,像這樣,真正在做事發揮人生功能的時間,剩下的有多少?所以,我
們要儘量早起,清早的這一段時光最清新,最能吸收智慧,因此,每一個
叢林都在禮佛早課。


見性明心宜善解


「禮佛」是否一定必要呢?禮佛有兩大益處,一種是可以活動筋骨;很多
人你要他早起,他願意,要他去拜佛,他卻不肯,說:「我心尊敬便可以
了,為什麼一定要拜佛?」他寧可去散步做運動。散步和拜佛有何差別?
散步時心較易閒散,因為結伴成群,如此一來往往東家長、西家短的講個
沒完;身體是在運動,而嘴巴則不停地在造業;聽多了是非,心就會動念
。如此一來,雖然身體在運動,但是心、口卻無法清靜。

我們拜佛,身體禮拜是一種運動,而口裡念佛,心則觀想要追隨佛、菩薩
的精神和腳步。拜佛和早起運動的人,精神活動是不一樣的,心和口業也
不同。裡佛一方面可以促進身體健康,一方面是增長智慧,加強心裡健康
。禮佛之時,我們眼觀佛像、口念佛號、心中體會佛理,如此就能啟發智
慧。

這雖是學佛的方便法門,但由方便法也能體會真理。日常生活中,我們如
果沒有善加體察方便法,有時就會因此自我封閉、自我迷惑,不能善解方
便。


會事啟理是方便


比如說,有一位年輕的太太,她到處跑道場,跟著法師團團轉,卻沒有照
顧家庭。先生上班、孩子上學後,她也跟著出門跑寺廟去,不肯照顧家庭
、整理家務。買一次米。半年後還有剩的沒煮完,先生若問她:「你怎麼
不煮飯給孩子吃呢?」她就到外面買便當回來,反正有飯吃就行了。先生
如果說:「孩子的襪子要天天洗呀!他們經常沒有乾淨的襪子可以穿。」
她就買回來整打的襪子,讓孩子天天有得穿。到底她在忙些什麼?她忙著
拜佛、赴法會;每天除了要持誦七遍的楞嚴咒,以即誦念其他的經之外,
又要跑道場,跟著法師供養。她真的非常忙碌,這樣是不是精進呢?她執
著於親近三寶有功德、禮佛念經會開智慧,這即是不能善解方便法。

念經拜佛是宗教的禮節儀式,誦經是為善解佛陀的教裡,瞭解人生的道路
該怎麼走才不會錯,能一路直達佛的境域。所以,學佛要知道什麼是方便
法。方便法的重要是在於「會事啟理」,使我們於人事中領會道理,啟發
我們真淨的本性。如果不瞭解方便法,且偏執於它,就會像那位年輕太太
一樣,半年前買了一次米,半年後還沒吃完;不用洗襪子,小孩卻天天有
襪子穿。


善解方便一切無礙


真正的佛教徒要節儉勤快,勤儉的美德亦是佛陀教育之方便妙法,更是我
們學佛的基本道理,勤儉持家且能精進於啟發良知良能,才是真正地善解
方便妙法。

佛陀說:「善解方便難」,意思是說:能適當地體會方便法確實是很難。
因為眾生習性多有所偏執,有的迷執於事相,有的執迷於理論,無法事理
兼顧,所以不能事理圓融,不能圓融事理則易生事障、理障的困難煩惱,
這都是不能「善解方便」的困「難」。如過悟得「方便」箇中之妙法者,
則能諸事無難、萬事無礙了!

金剛經中有:「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總不能搭船渡河之後,還把
船背著不放吧?學佛也是一樣,所聽的一切法和禮拜的行動,都是一種方
便法──借假修真,借方便事相來會理啟真,如能知曉方便妙法,則能無
難不解,通達諸法、智慧如海,和睦群眾,一切無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