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非國家電視廣播公司探索慈濟世界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六日 
                       
                       
                      「褔慧雙修的目的就是莊嚴淨土。」晨,志工座談時間,上人說道。「信 
                      為道源功德母,可見信心之重要。信心非只是一念的熱心,更重要的是, 
                      要有長久的耐心,愛的種子必須用『信心』與『耐心』來培養;若能具備 
                      信心、愛心與耐心,那麼慈濟精神,就可普遍寰宇。」 
                       
                      馬來西亞陳姓夫婦,再度回到本會,夫婦倆分別道出進入慈濟後,許多不 
                      可思議之事,讓他們對慈濟有信心;此次回去,要將這分精神,再廣布播 
                      撒到越南。 
                       
                      上人說:「有好的因緣,就要好好惜褔、造褔。很多的『不可思議』,其 
                      實是由於自己內心的力量所散發出來的。」 
                       
                      南非國家電視廣播公司記者 Karien小姐及攝影師彼得先生,由劉金鵬師兄 
                      陪同,前來拜訪上人。 
                       
                      Karien 喜歡研究中國儒家思想,對佛教也很好奇,頻頻向上人請教許多有 
                      關佛教的問題。 
                       
                      問:南非的人民對佛教毫無概念,此次來,是想對佛教有個認識。我看過 
                      您的書籍,對您的精神十分敬佩。請問佛教代表的是什麼?與天主、基督 
                      教有何不同? 
                       
                      上人答:「佛教是人性的教育,與其它宗教相異之處,只在於名稱。天主 
                      、基督講的是「博愛」,而佛教說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愛一 
                      切生命,而不僅僅是人類。 
                       
                      問:佛教對生死的看法?每位佛教徒是否都相信輪迴? 
                       
                      答:佛教將生死的觀念昇華了,談的是「覺悟」,這是較特殊的一點。佛 
                      教稱死亡為「往生」──捨此投彼,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開端;生死 
                      是很自然的事。要看清生死輪迴,就要「覺悟」──佛教談天堂、地獄「 
                      唯心造」,人的意念、行為,決定往生去處,而不是信了佛教,就等於踏 
                      進了天堂。 
                       
                      問:是什麼原因驅使您帶領這麼多人,完成這樣了不起的事蹟? 
                       
                      答:我並不覺得自己成就了些什麼,只不過盡本分罷了。既然來人世,就 
                      要貢獻心力,做有益眾生的事,我把這當作成我的責任,也是我的使命。 
                      因此,雖然忙碌,但我樂於接受並享受我所忙碌的事。 
                       
                      問:聽說您的健康狀況不是好,是否因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答:我從小就有心臟病,身體不好對我來說,是一項警惕,警惕我該把握 
                      時間,抓住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發揮人身的功能。 
                       
                      問:聽說許多高僧大德都知道自己壽命的長短,請問您是否知道自己將活 
                      多久? 
                       
                      答:那並不重要。 
                       
                      問:是否所有接受幫助的人,都必須信奉佛教? 
                       
                      答:不論生活在哪個國家、地區,也不論他是哪一種族、信仰什麼宗教, 
                      只要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物質或精神上的欠缺,能力所及,我們一 
                      定盡力伸出援手。 
                       
                      問:我本身是基督徒,為何在此仍能感受到一分寧靜、安詳的氣氛? 
                       
                      答:每個人要心靈淨化做得徹底,都能自然而然散發出內心的慈悲與愛, 
                      給予人寧靜、祥和之感。佛教談「褔慧雙修」──服務他人,使人快樂, 
                      是「褔」;淨化心靈,排除過犯,就是「慧」。褔慧雙修就是淨化心靈。 
                       
                      問:我在台灣看過一些廟宇,許多善男信女在求神、拜佛,請問佛陀到底 
                      是誰?很多基督徒認為他是偶像。 
                       
                      答:一般民間信仰佛道不分,不了解的人會以為那就是佛教。佛教與民間 
                      信仰不同,正信的佛教徒是內求諸己──向自己本性、心中的佛祈求,而 
                      非求佛。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是印度的王子,真正出生在人間;他 
                      是人的典範,不是偶像,是聖人。 
                       
                      問:我從來沒有看過任何一雙眼睛,如您這般明亮,充滿著智慧,無法形 
                      容。 
                       
                      答:我和常人一般,並無特殊的地方,我每天要吃飯、睡覺、看書,甚至 
                      有時還生病。我只要看到需要幫助者受到濟助,就十分高興了。 
                       
                      Karien 除了對佛教感興趣外,對慈濟的種種亦有心了解,對於她所提的問 
                      題,上人一一為其細說。只見她聽得入神,淚眼盈眶。她請問上人,一個 
                      基督徒,是否也可以是佛教徒?上人慈悲點頭。 
                       
                      欲離去前,她雙手合十,向上人問訊,感動地說:「我會永遠記得今天, 
                      師父這麼有修持,我真不知要如何把您介紹給我國家的人民!」 
                       
                      十時許,上人抵慈院各病房探慰病患。下午,和三位副總執行長討論紀念 
                      堂設計事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