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迷途少年的燈塔 |
|
◎謝寶慧 |
|
觀護工作,是挽救犯罪青少年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一連串的「指引迷途孩子計畫」中,
從事觀護工作的盧蘇偉師兄,希望
能藉此讓孩子們找回迷失的自我
「慈濟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慈濟來,收穫特別多。」
這是小城故事所改編的歌曲,而此亦是慈濟世界的真實寫照。對於剛踏入
慈濟未久的盧蘇偉師來說,一次又一次的接觸經驗,無疑的,就像在宇宙
時空中的探索般,充滿了奇異,充滿了認知後的肯定與喜悅。
每回見到盧師兄,他總是流露一股歡喜自在,笑容可掬的謙抑。而面對日
益嚴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身為觀護人的他,自是對觀護工作寄予無限期
許,他希望能讓迷途的少年經由輔導,返回正途,成為社會上一個積極的
貢獻者。
◆挽救孩子犯罪的重要防線
一般人對觀護制度或許不甚明瞭,所謂「少年觀護制度」,乃是現代刑事
思潮與社會福利思想所結合的產物。運用個別化、科學化的方法,對十八
歲以下,觸犯刑罰法令的兒童或少年,或有觸犯刑罰法令之虞的少年,所
施予的一種「非監禁」式處遇。
其特點,乃使該兒童或少年,在一定的規範和保護下,仍能自由地在社會
中,與家人共同生活、繼續升學或就業。在其家人及法院觀護人的輔導、
監督下,激發他們潛在的善性與良知,革除不良的習性,調整與社會生活
的關係,建立正確的處世態度,進而達到個人省悟與社會秩序維護的最終
目標。
一般而言,一個觸犯刑罰、未滿十八歲的少年,被送往少年法庭,在審理
前,法官會先交由「觀護人」調查其個案資料,而後提出調查報告給法官
,做為審理參考。法官衡量少年犯案輕重及觀護人的建議,而決定該少年
適用刑事處分(移送檢查官偵察、起訴)或管訓處分(包括訓誡、假日生
活輔導及保護管束、感化教育)。
因此,觀護人除做審前調查外,另一重要工作,便是執行法官裁定之「保
護管束」及「假日生活輔導」。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這段期間內,少年
需依規定,向觀護人報到接受輔導;行狀良好者,得於滿六個月後,提前
免除執行。假日生活輔導則依次數計算,按情況不同,裁定三至十次,於
假日向觀護人報到接受輔導。
因此,觀護工作,是在彌補犯罪及社會福利措施的疏漏,也是挽救行為偏
差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
◆以佛化教育深入觀護工作
一般來說,對一個初次犯竊盜案的孩子,若疏忽其輔導工作,其成為再犯
或成年犯的可能性,將比未曾犯過罪的孩子來得高,對於社會治安,將造
成極大的潛伏危機;所付出的社會成本,也將難以估計,由此,也可看出
觀護工作的重要性。
由於少年犯案日漸嚴重,少年犯與輔導人員的比例,相形之下,益顯得極
其懸殊,以板橋地方法院少年法庭為例,日前觀護人每人每月需輔導三百
個少年,對觀護人而言,不啻是項驚人的負荷;難以周全的顧及每一位少
年,是此項工作執行的一大缺憾。
因而,為使觀護工作順利進行,除利用社會資源,設置大專輔導及榮譽觀
護人外,法庭也藉著家扶中心、台灣青友中心、基督教勵友中心、佛教慈
濟功德會、善牧修女會、更生團契等慈善或宗教機構,直接或間接的加入
對犯罪少年的輔導工作。
師兄曾在少年輔育院任職,他憶述輔育院的一段經歷,啟發他將佛法引入
觀護工作的過程。
輔育院是對一些犯較嚴重過錯孩子的收容機構,一班四十五個學生、三位
老師,其生活偏向軍事、規律性的管理。早上升旗完畢,「習藝班」到工
廠操作機械、車床等,至於「補校班」,則由專門老師教授國中課程,畢
業後尚可核發一般學校畢業證明書。而老師與孩子廿四小時在一起,對他
們衣食住行等生活教育,施予輔導。
在盧師兄的輔導經驗中,曾有一回,他發現許多小孩不曉得被什麼咬傷,
身上到處紅紅腫腫的,中間還有綠綠的痕跡,他除了請衛生組的人來消毒
外,並將棉被等物品拿出去曬。但情況並未改善,後來他注意到:為何被
叮咬的都是體型較小的孩子呢?
在一個團體中,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事屢見不鮮,其實所謂的「被蚊蟲
叮咬」,實際上是一些大個子的孩子用原子筆戳體型較小的孩子所造成的
。盧師兄知道後,非常憤慨,從警官學校畢業,買腔熱血的他,決不容許
如此缺乏公理、正義的事存在,於是規定:「以後凡在發現戳人者,一個
戳印打一百下。」
一些孩子收斂一段時間後,更加變本加厲,盧師兄心理雖然痛惜,卻又無
能為力,他甚至用竊聽器、小耳朵等,想抓出元兇,但都拿他們無可奈何
。
直到有一天,中壢某寺院到輔育院舉辦佛七活動,每晚並讓孩子們打坐、
淨思:自此,在其任職的幾個月中,小孩未在打架茲事過。他開使對佛教
的力量趕到不可思議─是什麼原因竟能讓孩子卸下心中的瞋念?
有了輔育院的輔導心得,盧師兄後來考上高考,至法院擔任觀護人,便希
望能以佛化的教育,深入孩子心中,做為觀護輔導的準則。
◆心中的理念找到實踐管道
追溯和慈濟結緣,盧師兄說,剛開始他只是把每個月捐輸的錢,交給辦公
室的熱心同仁而已,從未認真去了解慈濟在做什麼。
今年年初,一位素食店老闆送了他六卷慈濟委員現身說法的錄音帶──「
渡」,他和妻子在回南部的途中播放。
每個委員的故事,就像面鏡子,令人觀照自我,省悟當下的自己。他們不
知流了多少次淚,尤其是林松典師兄浪子回頭的故事──從罄竹難書的過
往,到化為清涼甘露,全心為慈濟奉獻的經歷,是那樣真實、撼人心弦。
他告訴妻子:這一生中,也將竭盡所能,傳播慈濟愛人助人的精神﹔更要
全心投入觀護工作,幫助那些迷途的孩子。「如果可能,我一定要請林松
典師兄來為孩子演講,我們正需要這樣的人。」
有了這樣的心念,盧師兄打電話至慈濟台北分會探詢,也從幫忙收善款的
同事中打聽。最後透過民事科曾月桂女士的介紹,輾轉認識了靜月委員,
因而得以和林師兄電話聯繫。
他把想法告訴林師兄,林師兄即刻應允,並告訴他,今年發下「要幫助迷
失的孩子,重返正途」的大願。
這通電話,無異是菩薩所牽的因緣。
四月份,一個下雨的午后,盧師兄錯走了許多路,才尋到林師兄的水果攤
。在簡陋的路邊小攤,他們為心中的理念找到實踐的管道,心與心的交流
,鋪下了這一連串「指引迷途孩子的計畫」。
◆指引迷途孩子的三階段計畫
這套計畫共分三階段:(一)聽授階段﹔(二)互動階段﹔(三)實踐階
段。
(一)聽授階段:以六個月的時間,安排十二場不同主題之演講。除觀護
人的法律課程外,並邀請慈濟委員或適當人選擔任主講人。
主題一:〈認清自己,找回人生的目標〉。已於六月十三、十四兩日,由
林松典師兄及周元師兄講授。
主題二:〈結交好朋友,先做有益事〉。已於七月四、五日,由周元師兄
及觀護人講授。
主題三:〈迷失了要趕快回來〉、〈天生我材必有用〉。已於八月一、二
日,分別由林松典師兄以及林勝勝師姊、顯妙法師、多多小朋友主講。
主題四:〈助人喜樂談〉及〈惜福與感恩〉。已於九月五、六日,由邵照
馥、蔡佩珊師姊主講。
主題五:〈單親家庭的故事〉和〈如何增進人際關係〉。已於十月三、四
日,由林美玉師姊和喬秋萍師姊講授。
主題六:〈珍惜現在,創造美好未來〉。已於十一月七、八日,由林松典
和陳乃裕兩位師兄以及多多等三位小朋友講說。
(二)互動階段:組成社團性質的各小組,依觀護少年的興趣和實際情況
分組。原則上每組廿人以下,一組兩位指導人,由慈濟委員及觀護人擔任
,利用小組座談方式,擬出小組目標。藉擬設的組別,訓練成員服務的能
力。
【新收組】:旨在提供新收案件的少年,了解保護管束之目的及觀護人的
做法,做為再分組之準備。
【靜心組】:過於浮動,不適宜分組之少年,給予靜心修養的訓練。
【修身組】: 對於再犯或行為不儉者,給予適切之輔導與協助。
【愛心服務隊】:將遴聘慈濟委員為榮譽觀護人,帶領孩子參與慈濟濟貧
、扶幼、助病、協老等工作。依人數多寡或工作對象,再行分組。
【環保小尖兵】:從事資源回收之宣導及實施,並參與綠化工作。明年一
年內,預計將舉辦六次淨山活動,由一位慈濟師兄帶領一個孩子,實地做
環保活動,以身行教化代替言教,在一對一的潛移默化中,啟迪孩子。
【團康組】:訓練具帶動唱的團康專才,將歡笑帶給社會、家庭。
【宣導組】:以現身說法方式,培育少年從事宣導預防犯罪之工作。
(三)實踐階段:依據各小組之目標,利用假日少年報到時,由指導人員
實際帶領,從事各項有益社會之工作。
◆在「做好事」中,自我肯定
盧師兄說:「我希望委員的現身說法,對孩子們來說,不僅只是演講、上
課而已,而是藉無形的精神化育,讓他們萌生善念,進而讓孩子們在『予
樂』、『拔苦』等工作的付出中,體會及珍惜施予的快樂。同時更影響他
們的家庭,也帶給社會另一新的啟示──這些迷途知返的孩子,亦能成為
淨化社會的一股清流,那麼其它的孩子,是否更應走出自己的世界,共為
預約人間淨土而努力?」
受觀護的孩子,並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壞孩子」,他們不過因一時的行
為偏差犯錯,在其它方面,他們仍是個好孩子,如上人所言:「缺口的杯
子,除了那微末的一角外,整個杯口仍是圓的」。
盧師兄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一個人不做壞事,潔身自好的原因,就是
:自己、別人都肯定他是個「好人」──「好人是不會做壞事的」。這個
社會,不只是要革除壞人,最重要的是創造好人,因而觀護工作的積極目
標,便是從「做好事」的過程中,讓迷途的孩子「被肯定」,相信自己是
好人。
的確,目前在我們的家庭、學校甚至法院,都以「諸惡莫作」告誡孩子,
用懲罰、校規及法律,來圍堵孩子不要為惡。但是在青少年階段,用限制
、禁止的控制手段,對他們來說,或許只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的好奇與
叛逆﹔盧師兄認為,倘若以「眾善奉行」鼓勵孩子,讓他們知道社會上有
那些值得去做的善事,並引導他們實踐,相信潛移默化的力量,將會遠大
於嚴責。
◆迷途青少年是「社會共同的孩子」
有些孩子刻意奇裝異服或脾氣暴躁,除了情緒的發洩外,也是想要藉此吸
引父母親關注,這是為人父母者,必須注意的一項警訊。
然而,有些父母親忙於事業,或因特殊的家世背景,並未發現或關注這項
警訊,長久下來,讓孩子成了被忽略的一群,於是轉而尋求另一種「刺激
」。
人的痛苦,根源於貪、嗔、癡﹔迷途的孩子,亦是囿限於此。盧師兄強調
,這些迷途的少年,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我們社會「共同的孩
子」﹔也正因為他們太年輕了,所以難以體會什麼是知足與感恩──能知
足,則能不貪求、常懷歡喜心,因而也就不致於無目標的追逐享樂、吸菸
、飆車或吸食安非他命﹔能感恩,則會謙抑自己、看重別人,而不會與人
結怨、逞兇鬥狠。
「看淡自我,關心別人」「時時存著感恩心」這是慈濟一貫的原則、理念
。「我希望讓孩子們將『別人應該給我們什麼』的心,轉換成『我能給別
人什麼』﹔相信施與的本身,就是一種喜悅與感恩。在施與受之間,讓孩
子們知道該如何走自己的路,該如何選擇立身處世的依歸。」盧師兄說。
◆以志業精神,全心奉獻觀護工作
加入慈誠隊,參與多次共修的盧師兄說,希望藉此更深刻瞭解慈濟志業的
精神,而能將上人的智慧法語,圓融的運用於輔導中。
而慈濟人員完全捐棄己見,全心為志業無所求的奉獻、付出,更令他感動
,他說:「只要慈濟人協助做觀護工作的一天,我便要奉獻一日的薪資所
得給慈濟──以做義工的熱誠,來實踐對觀護工作的理想與目標。」板橋
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人事主任林清泰先生,和辦公室其它觀護人的支持,更
加堅定了他的理念。
曾經為了輔導一位桀傲不馴的孩子,盧師兄整整花了五個多小時的時間,
和他溝通、教他靜坐,小孩除口出惡言辱罵陪他前來的母親,對盧師兄,
更是怒目相視。
盧師兄沒有氣餒,他說:「當時在我眼中,那孩子的眉目五官上,竟浮現
佛陀的莊嚴相……彷彿在考驗我,是否真能秉持佛陀的慈悲精神,來教化
孩子?」
這就是盧蘇偉師兄,一個積極的菩提行者,為保護管束的孩子,無怨尤的
付出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