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戴副校長交流醫療理念
◎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四日


早上,嘉義王壽榮委員帶領六百多位會員參訪精舍,上人為眾開示。

「慈濟是以宗教的精神,投入社會人間的志業。在慈濟,男士代表智慧和
毅力;女士代表慈悲與仁愛,這兩股力量共同發揮功能,即是『悲智雙運
』。也因這股力量,所以我們能在現今的社會,發揮慈濟的志業功能。」

上人又向眾人報告慈濟國際賑災的理念:「佛陀的愛,是普及一切眾生;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要感謝讓我們有付出機會的對象,這是人與人之間
的相互對待。」「慈濟對於眾人點點滴滴付出的愛心,一點也不敢輕用,
只希望這一點的付出,能發揮十點的功能,用小力量來成就大事情。」

九點半,上人至慈院與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戴玉華會面。戴副校長來
台灣已數日,並已參觀過台大、榮總、新光、陽明等醫院,昨天又由台北
專程來慈院參觀。由曾院長夫婦引導參觀護專及紀念堂。

戴副校長對上人慈悲為懷的宗教家胸襟表示敬佩;也感謝上人對大陸洪澇
的援助:「因為慈濟的及時救助,這股跨越海峽的愛心,激盪了大陸同胞
彼此團結、自力救濟的力量。」

戴副校長又言:「突如其來的洪澇,帶給當地人民家破人亡的悲痛,但最
後卻因慈濟的幫助,反而充滿歡喜與豐收,可說是因禍得福,實在感恩。


上人與戴副校長又談到,現在的年輕醫師七都注重醫術而忽略了醫德的重
要。戴校長覺得大陸的年輕醫師亦相同,因科技日益進步,醫療儀器愈趨
精密,只要按一個鈕即可運作,所以將來會趨向只需技術操作的機器醫師
,實在是一項醫病關係上的隱憂。

上人言:「台灣雖然不大,但慈濟的愛和支持,卻非常普遍。所以慈濟蓋
醫學院,即是要以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來培養、啟發醫師的
良知,進而再發揮良能利益社會人群。」

十點十五分,台中李惠瑩委員陪同書法家周良敦先生來慈院見上人。周居
士為花蓮人,現於台中逢甲和靜宜大學教授書法,此次應花蓮縣文化中心
之邀,返鄉開作品發表會,今日專程送請柬予上人,邀請上人蒞臨指導。
周居士並以作品「竹雕心經」贈予上人。

一點,上人至紀念堂為兩部慈濟列車的會員開示。

一點半,國泰醫院王欲明副院長來訪,談該院與本院院務現況與展望。隨
後上人又赴第一會議室開工地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