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擴大愛心,培福養慧,凝聚善業
◎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在任何場合,讓對方看到我們都能生出輕鬆自在的心,即能『同事度』
」「處事要時時誠心的去考慮別人、利益別人。無計較的付出,讓對方歡
喜受用,就是行『妙法』;見到對方高興而我們感到安慰,這就是『回向
』。」面對未來的社會菁英──大專青年學子,上人諄諄善囑。

九時,上人前往太平鄉華雨精舍謁見印順導師,老人家雖略顯體虛,但精
神極佳。稍晚,真華法師亦來探望。當眾人向老法師頂禮時,老法師叮囑
:「一佛出世,萬佛擁護,大家要發長遠心,好好幫助證嚴法師。」

下午一時,返抵台中分會。有委員提出,最近在某報章上看到誤解上人的
文章,建議是否該為文說明。上人輕言:「還是把時間、心力用在『做該
做的事』上。只要是腳踏實地為佛教、為眾生做事,被毀被譽都是無關緊
要的。」

二時,上人參與中區委員組長會議。除了做會務諮商外,上人並提醒眾人
:「處事莫存管見,大家要彼此尊重、扶持,相互成就。」

為配合上人行程,中區榮譽董事聯誼活動特選定今晚舉行。在沈文振、何
國慶兩位居士分別述說他們的「榮董心聲」之後,上人以「愛心的力量不
可思議」,期勉在座榮董「愛心不休息」,持恆的投入回饋社會的工作。

「佛陀曾云『眾生共業』,眾生由『依報』和『正報』聚合而投生娑婆。
有緣生在同一個地域環境是依報,而依個人過去生所造的『業』,產生了
雖身處同樣環境的人,卻有不同的命運,是為『正報』。而佛陀的教理,
是期望在佛法的滋潤下,每個人都能修身養性、端正行為,啟發與生俱有
的佛性,由自覺而覺他,造就一片人間淨土。」上人又表示,孔子曾說:
「擇不處仁,焉得智?」,有智者會選擇居住在有仁澤德風的處所。「台
灣居民能夠擴大愛心,普施大愛給本土以外的有緣者,如此善業共聚,培
福養慧,將促使寶島更加祥和安樂。」

上人並舉出援助大陸澇災的「愛心回應」──由於慈濟人將愛的文化帶入
災區,使得當地流傳著「愛是力量」、「愛心學慈濟」、「信心學慈濟」
的話語;由此可知,慈濟的付出,已由有形的物資濟助,轉化為無形的精
神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