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凡事看得開、放得下,才能不被命運操縱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七時,上人對大專志工幹部開示:「很高興看到大家抱著信心和希望前來 
                      ,你們正處在建立人生概念的年紀,希望能在這個階段培養不遷怒、不貳 
                      過的德行,這是你們來此學習的目的。」「學佛就是要學習如何修身養性 
                      ,不論面對任何人事,都要有一分寬諒與包容的心,這樣才能有美好的人 
                      生。」 
                       
                      「當志工能讓人深刻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意義,所以,應抱著感恩的 
                      心去對待被幫助的人,因為他讓你們有機會去付出。希望你們能將此地當 
                      作是菩薩的訓練場,多用心,好好把握這難得的學習機會。」最後,上人 
                      再次提醒、鼓勵年輕人努力多說閩南語,才易達到和阿公阿婆溝通與服務 
                      的效果。 
                       
                      十時半,醫研中心陳幸一教授帶友人杜醫師夫婦及其長子、岳父母與小姨 
                      子,進精舍拜見上人。 
                       
                      杜醫師的幼子不幸於母親節次日溺斃,夫婦倆因此內心哀痛不已,每日以 
                      淚洗面,家中氣氛極為愁苦,陳教授特請上人為杜醫師一家人開示。上人 
                      慰言:「每個人來世間,就如同演一齣戲般,有啟幕之始,就會有落幕之 
                      時,所以每個人都要好好演好自己的角色。你們和孩子的緣分既盡,就應 
                      坦然地放下這分情感。所謂百善孝為先,何謂孝?不讓父母煩惱即是孝。 
                      如果你們為孩子的往生一直傷心、放不下,反而是在替他造業,對他只有 
                      害而無益。」 
                       
                      「佛教探討生與死是最徹底的,生是死的開頭,死是生的起點。而人來世 
                      間,是帶著二種報而來的──依報與正報。孩子是依賴你們和他的緣而出 
                      世在人間;另一方面,孩子未出生前已帶著本身的業識投生在你們家中; 
                      所以,這是他的業力使然。父母和子女間也是業緣,業盡留不住,業未盡 
                      則趕不走。」「要轉變人生就要凡事看得開、放得下,如此才能不被命運 
                      所操縱。」 
                       
                      杜太太請示上人,用何種方式來超度其子較好? 
                       
                      上人言:「唸佛即可。最重要的是父母心境的轉變,不要將煩惱放在心中 
                      ,一直難過著。真正對孩子有益的是讓他能遺愛人間--以幫助他人來紀 
                      念孩子。杜先生身為醫師,體會這分喪子之痛後,希望能將心比心地化小 
                      愛為大愛,以天下眾生皆為我子的心態,來對待其他病人及其家屬,若能 
                      如此,才是真正對孩子有益。」 
                       
                      四點半,洪建全基金會執行長洪簡靜惠女士及洪美惠師姊入精舍拜見上人 
                      。洪簡靜惠女士感謝上人在其夫洪敏隆先生往生時的殷殷勸導,給予她莫 
                      大的力量,她表示:「上人的再三棒喝,使我由迷惘中清醒過來,對自己 
                      未來人生有了目標及方向,所以這兩年來越走越穩。」上人請洪簡靜惠女 
                      士協助懿德媽媽及委員再教育。 
                       
                      上人提到此次台北有許多小學生,因為老師運用〈靜思語〉來教導他們的 
                      日常行為,使得許多小學生都宛如小菩薩般天真、純良,不管是行動或言 
                      語的表現,都讓人感動與欣慰。 
                       
                      洪簡靜惠女士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表示:「對下一代的教育,慈濟的人文 
                      教學非常可為。因為現代社會型態變遷太快,使人性不復以往單純,所以 
                      非常需要藉著一些具有正面影響力的事物來再教育,以平衡心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