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啟發良知,付出良能,獲得歡喜,即是妙法
◎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來自美國華府,經營電腦公司的陳鴻銘、程重誠先生,今晨入精舍拜會上
人。

陳先生旅美近二十年,早年在當地求學,近些年來開始從商。陳先生表示
,華府地區的華人為數不少,當地原有一些佛教團體,不過由於該地幅員
廣大,仍有許多在家居士散居各地,未能有組織地聚合起來,他有意成立
一個聚點,為佛教盡點心力。

上人對兩位先生解說慈濟所奉行的「妙法」,以及慈濟人身體力行的實例
,並列舉海外分會、支會種種對於當地社會投入的努力,「不但淨化自己
的心,也改善了外國人對我們的成見。」上人表示:「妙法之所以成為妙
法,須具足三方面的因緣:其一是法門本身,其二是攝受者的根器,其三
,便是時機。」

佛教接引眾生的法門很多,眾生各依根器親近,換句話說,「法」無高下
之分,凡能夠適用於眾生身上的,對當類眾生來說,就是妙法。

「『念佛』法門在佛滅之後才開演的,古代大德鑑於當時一般人心雖渾沌
、困擾,然不失單純,故以念佛往生淨土以安其心。將古代大德用以順應
該世代的方便法門,直接援用於當世,對於能夠一心虔信持念者,仍不失
為妙法。然而,當今的時代,教育、智識水準普遍提高,人心也相對地複
雜、多變,凡事講求印證,單靠念佛未必能滿足其心。」上人認為,佛教
在西方國家傳播,可以直接以正信、真純的形象出現。

「其實,佛法無非是一種方便,教導人如何安心生活。在當今的時代,應
該採取積極的態度,將心中的良知(也就是佛性)啟發出來,以清淨無染
的大愛投入人群,關懷人群;當一個人能夠純然地付出,心無所求,且在
付出的過程中,由衷地感到歡喜,那麼,這一整個從啟發、付出而歡喜的
心路歷程,對此人來說,就是妙法;而那分發自內心的無上歡喜,就他而
言,即是回向。」

午後近五時,陳幸一教授入精舍向上人告假。明日,陳教授將應國際生理
學會之邀,赴英國愛丁堡參與前後為期十日的會議。陳教授表示,歐洲承
襲傳統醫學研究的方式,重視專門領域的深入研究頗有可觀之處。他認為
,將來慈濟醫研中心若能深入發展出四至五項具有國際水準的研究特色,
便能在國際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造福病苦眾生。

建院七周年院慶的歡喜氣氛,一大早便隨著委員師姊們精心「蠟」製的一
對七層「蛋糕」中,一層一層地散播出來。傍晚時分,已大體成型,綴上
花飾,近日將可移至慈院大廳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