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縱使人間苦難無數, 
                      慈濟人不畏苦、不怕難,盡力伸援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晨,高雄委員領五百多位會員入精舍向上人告假,並恭請上人開示。上人 
                      示:「人人心中有愛,個個是快樂慈濟人。縱使人生有無數的苦難,身為 
                      慈濟人則不畏苦難,只要腳能走得到、眼能看得到的,我們應隨即伸出援 
                      手去幫助苦難的地方。」 
                       
                      「佛陀教育我們要行菩薩道,慈濟以『法華經義』作為學習追求的目標, 
                      發揮菩薩的精神,所以對於每一個個案我們總是戰戰兢兢的詳實勘查過濾 
                      ,將捐款點滴用在刀口上。用心把菩薩大愛播撒在苦難的暗處。」 
                       
                      「在慈濟做事,不能偏離誠、正、信、實;要領眾一同向菩薩大道安穩、 
                      正直的邁進,才是真正快樂的慈濟人。」 
                       
                      年底授證將近,上人細心叮嚀委員、慈誠隊、培訓委員:「培訓的腳步必 
                      須加緊,現今國際上給予慈濟的肯定,是大家共同創造的,團體的好更是 
                      來自個人;團體中一人的好壞,外界不會評介於個人身上,卻是由此論定 
                      團體的好壞。所以好的團體源自好的個體,每一位慈濟人必須謹記:左肩 
                      擔佛教的精神,右肩擔慈濟的形象,胸前展現個人的氣質。一切言語行動 
                      要隨時注意。」 
                       
                      「委員與慈誠隊員應做好一個引導者的形象,教導要能與學習同時並進。 
                      正式的慈誠隊員,不單單只是衣飾、領帶的象徵,而是慈濟十戒的嚴守; 
                      委員則是著重在發揮柔和忍辱的精神,對先生、家人乃至生活周遭的人, 
                      將這分好的修養、好的品格,時時保持。」 
                       
                      近午,台北邱太太偕子女共十二人由李宗吉、王明德、李正富等多位榮董 
                      陪同,專程來請上人於北上時,撥空前往邱家位於郊外山坡上欲捐給慈濟 
                      的土地。 
                       
                      明天恰為邱老先生百日忌辰。老太太眼眶紅濕敘及邱老先生生平事跡:「 
                      山坡上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十幾年來用心營造出來的。」上人慈慰:「邱老 
                      先生去得自然沒有罣礙,是好命啊!當我聽到你們布施的意願時,令我感 
                      動又感恩。」 
                       
                      邱家老二請示上人,其父一直有個心願:希望在這塊土地上建蓋一座大廟 
                      宇,以便供人遊憩、膜拜。上人示:「因為以往社會環境不同,過去的人 
                      認為造橋鋪路、建蓋寺廟的功德利益眾生最大。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 
                      代的變遷,倡導建設醫院、學校,在匱乏、不足之處給予所需才是最好的 
                      方式。猶如飢餓時能及時給予溫飽,而非飽食後又給予豐盛的菜餚,令其 
                      難以消受。而今社會上欠缺的是精神理念的引導、務實的身體力行。總而 
                      言之,要能發揮教育的功能,使用於啟發良知、發揮良能,才是真正『活 
                      的寺院』。」 
                       
                      憶及邱老先生的過去種種,不忍老先生的驟然離去,邱老太太有些感傷的 
                      情懷。上人寬慰:「老先生已把路鋪好,方便讓子女來走菩薩道。現經由 
                      子女的促成,引度更多有心有緣人,一同力行菩薩道,真是功德無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