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夠「付出」的人生,也就是心中富有的人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日
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日,早課眾人虔誦普門品,禮讚觀
世音菩薩。
上人開示:「學佛要取中道,若只偏於談理論義,便容易流於空談;假如
只知做不知理,缺乏對佛法的探究,也會偏於修福,而慧解不足。福與慧
宜平行並進,能在生活中體會佛陀的教育,如此就是心不離佛;而能在日
常生活中巧妙地運用佛陀的法義,就是修行。」
台北縣各國中校長、主任及輔導老師,一行一百二十餘人入精舍參訪。上
人以來自各大專院校的「慈青」在慈院當志工的心得為例,對在座教育人
士說:「教育工作不只是局限在學校而已,更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培養
『感恩』的心。」
利用連休假期,台中慈濟人回精舍尋根。德旻師父先對眾報告國際賑災工
作的近況,明倫師姊亦與眾分享湘西行的心得。稍後上人開示:「慈濟的
慈善工作已在二十九年的漸次累積中,從花蓮慢慢普及到全省,甚而擴展
到台灣之外的苦難地區。能夠救人,就表示我們擁有的比別人多──知道
『付出』的人生,也就是最富有的人。慈濟委員『教富』的工作,即是要
引導大家走上這一條『致富』之路;這分『富』來自造福──因為能夠造
福人群,即是富有自己。』
「慈濟委員除肩負教富重責,對台灣的濟貧工作更是做得徹底。在每月例
行的發放工作外,委員們經常前往照顧戶家中做居家關懷,為阿公、阿嬤
沐浴、打掃房子,視其如堂上活佛。對這一切,大家都抱持盡本分的心態
,多做少講。」
「行有餘力,我們也該再擴大尊重生命的範圍。身為佛教徒,只要能力所
及、因緣具足,理應秉持不忍人之心,愛一切眾生,而不須分別是何種族
、身分、階級。做一個能救人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啊!」
「慈善工作是一個善的循環、愛的互動,只要大家不斷撒播愛的種子,就
能不斷淨化人心;人心能淨化,社會自然祥和,充滿大愛。」最後,上人
希望大家凝聚力量,同為普天下苦難眾生付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