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世間之孝與出世之孝 | 
                   
                  
                     | 
                   
                  
                    | ◎證嚴上人 | 
                   
                  
                     | 
                   
                  
                    【淨因三要】 
                       
                       
                      世間人此生的生命,是承接著過去生所造的業緣,而成為一世的「報體」 
                      。這一生裡若家庭很幸福,夫妻、子女都能和睦,是因為過去生結了好緣 
                      ,此生再來相互報恩,所以能「親慈子孝」──為人父母者,盡到扶養子 
                      女的責任;為人子女者,能夠懂得「反哺之恩」,回報父母為子女付出的 
                      愛,善盡物質奉養之孝。這都是過去生所結下的好緣。 
                       
                       
                      ◆千古衣冠共一坵 
                       
                       
                      佛教中稱凡夫是「分段生死」──一生只有短短數十年而已,而其中離不 
                      開生、老、病、死;凡夫不知道人除了身軀以外,還有永生不亡的「慧命 
                      」。 
                       
                      世俗人孝順父母,終究是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只是略盡物質生活上的孝養 
                      而已,然而這些物質,父母最終什麼也帶不走。 
                       
                      真正要孝養父母,應該增長父母的慧命,不讓父母因為這個家而造業,否 
                      則到了臨命終了,他們帶走的,只是這一生中爭鬥所造下的業,所有生命 
                      中曾經擁有的物質,一樣也帶不走。 
                       
                       
                      ◆出家乃世間的大孝 
                       
                       
                      出家之孝不是注重物質上的奉養,而是為了增長父母的「慧命」。 
                       
                      我們現在得人身,是因為與父母有一分緣,藉由父母生下此身。在我們幼 
                      小時,父母用心地扶養、教育,讓我們得有今天健康的身體、培育正當的 
                      思想,能夠判斷、選擇正確的道理,這都是父母的恩德所賜。在家人只盡 
                      物質之孝,出家人則必須盡一分真性、超凡的慧命之孝。 
                       
                      古德云:「出家乃是大丈夫事」、「出家是報七宗八祖之恩」,出家不只 
                      可以度過去的父母及現在生養的親恩,還可以度未來的父母恩。為什麼出 
                      家可以報這麼多的恩呢?因為佛陀的教法不只教我們如何做人,還教我們 
                      如何超凡入聖,邁向成佛之道;他不僅教育我們這一生中要生活得快快樂 
                      樂,還教我們解脫自在以及培育永生不死的慧命,讓我們以世間最真、最 
                      透徹的道理,照澈過去、現在與未來,不但可以自悟,還可以悟他。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也就是早晨若能聽到一句真理,即使晚 
                      上死去也無遺憾。可見一個人擁有物質享受,並非真正的快樂;真正踏實 
                      、快樂,能夠救助我們心靈的,唯有「真理」。 
                       
                      孔子追求真理的態度,是如此認真,可謂處世之聖人;身處社會中人都要 
                      追求真理了,何況是要超凡到聖域的我們,當然更不能離開真理。 
                       
                       
                      ◆白骨如山,歷劫親情 
                       
                       
                      有一次,阿難跟隨佛陀走在路上,看到墳場上有一堆白骨,佛陀就向那堆 
                      白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難看了覺得奇怪,佛陀乃人天的導師,為什麼 
                      在墳場上看到一堆骨頭,會如此虔誠恭敬呢? 
                       
                      古代印度與中國的葬禮有所不同,在中國,人若死了,就用棺木裝好以土 
                      掩埋,並立一個墓碑,做為永久紀念,這叫做「埋葬」。而在印度,人若 
                      過世則多用「天葬」──他們將死去的人搬到山坡上,任其風吹、日曬、 
                      雨淋,自然腐爛,讓鷹鳥吃他的肉、蟲蟻啃蝕他的骨頭,並且讓雨露洗鍊 
                      成潔淨的白骨。他們認為以大自然來洗鍊最終的人身,最具生命意義,所 
                      以印度古代皆用「天葬」處理死者的軀體。 
                       
                      阿難向佛陀提出他的疑問:「佛陀啊!這些白骨與佛有什麼關係呢?」佛 
                      陀開示:「阿難!這堆積如山的白骨,都是我過去累生累世的父母的白骨 
                      所累積起來的,不只如此,將來還有更多的白骨,都是我未來的父母。」 
                       
                      在人生道上,一生有一對父母,這些堆積如山的白骨,都是佛陀過去生的 
                      父母所遺留的,可見佛陀在人生道上來來回回,從無止盡之期,不只有過 
                      去、更有未來。佛陀的修行,是為了報父母恩而修行的,是為了開導一切 
                      眾生而成佛的。在天道,天人壽命長、物質豐,所以沒有機會學佛;唯有 
                      在人間顯現出眾生的形象、短暫的壽命、污染的情愛,才可以藉境鍊心, 
                      修行成佛。 
                       
                      為報大恩、覺長情,出家人的孝是辭親割愛──捨去凡俗短暫的親緣,才 
                      能擴大心量成超越過去與未來的覺有情。我常常說,凡夫的情與愛是迷情 
                      、迷愛,是小我的染愛、小我的迷情;菩薩的愛與情是覺悟、清淨的感情 
                      。而要求得覺悟、清淨、大愛、長情,一定要先割捨小愛、私愛及短暫的 
                      情。 
                       
                       
                      ◆信心•毅力與勇氣 
                       
                       
                      那麼,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到底有什麼分別呢?在家人隨心所欲,想做 
                      什麼就做什麼,像一匹未戴上鞍轡的野馬,所行走的路也沒有規則可循, 
                      可說是隨「慾心擴散」,享受人生一切的物質生活,此即是在俗染欲之人 
                      。 
                       
                      出家是要收攝慾念,約束慾心;就好像為脫韁迷途的野馬佩上馬鞍,有所 
                      制約。出家人一定要具足三種條件: 
                       
                      一、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要走入康莊的菩薩道,必須從「信」開 
                      始,不只要有「信」,而且是堅定的信。 
                       
                      二、毅力。不僅要信「佛」的道路,還要相信自我有堅毅的力量。「千里 
                      之路始於初步」,不論路有多遠,不管我們的能力有多少,總要隨分盡力 
                      去完成要走的這條路,此即是「毅力」。 
                       
                      三、勇氣。人生的道路,難免會有坎坷不平的時候,但我們一定要有勇氣 
                      突破人生的歷鍊,肯刻苦耐勞才可達到目標。 
                       
                      隨著經濟的富裕與繁榮,我們享受社會進步所帶來的成果,更應該走入社 
                      會,為苦難眾生盡一分力量。而修行者更要拿出苦行僧的精神,除了控制 
                      自己的心念不受社會物慾與名利所引誘,並且要付出愛心及無私的悲心, 
                      擴大清淨的感情,去愛護一切眾生,若能如此,就可稱做現代的修行者、 
                      現代的宗教家了。 
                       
                      我們的身軀來自父母,由父母所賜與,因此一切舉動、造作,無一不是父 
                      母的功德,我們若能夠造福人群,父母也是間接得到福德。所以,出家修 
                      行者要好好利用時間,盡守本分,做好分內應該做的事情,絕不可被現代 
                      社會物慾潮流所動或名利誘引,要自我警惕。 
                       
                       
                      ◆慈濟原是大洪爐 
                       
                       
                      修行就是磨鍊,藉環境以鍊心,藉事來養心。欲藉環境修鍊心性,藉人事 
                      修養人生,必須經得起磨鍊。 
                       
                      打鐵店裡有很多廢鐵和丟棄的雜鐵,想把這些廢鐵再還原打造成良好的用 
                      具,一定要丟進熾熱高焰的洪爐裡,經過烈火燒煉、熔化,才能將廢鐵再 
                      還原。但是,並非只將它熔化就可以成為很好的器具,一定還要再經過大 
                      鐵鎚的敲擊、打造;經過鎚打後,再丟進洪爐燒煉,然後再次拿出來敲打 
                      。這期間不知道要經過幾次的熱火,不知要經過多少次的敲打、錘鍊,如 
                      此不斷重複,才能製造出理想的良器。 
                       
                      佛法有如洪爐;廢鐵猶如凡夫頑固的心。眾生長久以來,輪迴在三界六道 
                      之中,使清淨的本性,不斷在其中受到污染,染者「愛、欲、自私、貪、 
                      瞋、癡、慢、疑……」等習氣。我們想要回復「人之初,性本善」的清淨 
                      心性,一定要經過教育及洗鍊。 
                       
                      什麼樣的教育,可以洗掉污染心呢?佛法─佛陀超凡的智慧,能將眾生剛 
                      強的心折服。眾生的心像長期使用過的廢鐵,剛強、堅硬又頑固,唯有佛 
                      教大智慧的教育,才可以將如此剛強的心念洗鍊清淨。 
                       
                      大部分人聽聞佛法之後,都會自省過往的錯誤,並且想改正。但是回到現 
                      實生活中沒多久,他還是照樣有染著的心,仍然還有貪、瞋、癡、慢、疑 
                      等種種習氣,在日常身行中,還是同樣會有計較之心。這就像廢鐵丟入洪 
                      爐裡烤煉,沒有敲打一樣,等火的熱度退了以後,又還回本來的廢鐵,一 
                      點都沒有改變原質。 
                       
                      因此,除了聽聞佛法以外,我們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的每個當下,發 
                      揮我們的愛心,不畏辛勞地奉獻、付出。學佛首重力行、實踐,而慈濟就 
                      是用佛教的精神,力行菩薩道。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人生旅途中,難免會遇到逆境和不如意的事情。曾經有一位委員從台北回 
                      來,他告訴我:「慈濟的委員不好當,責任很重。」我問他:「有多重啊 
                      ?」他回答:「我每勸募一戶參加『慈濟』之後,都得保他闔家平安,否 
                      則下回要再去收善款,就很難了……。」他又說:「當然,我希望每一個 
                      人參加功德會以後能夠發歡喜心,也能平安幸福,但是,畢竟人生無常啊 
                      !」 
                       
                      他提到,有位熱心的會員認為「樂捐就是造福,家裡便能平安」,所以全 
                      家參加捐款的行列。有一段時間,那會員覺得參加功德會以後,家中不如 
                      意的事情一直在改善,現在什麼都如意了,她很高興,所以又發心去勸募 
                      別人,總共邀了十幾位朋友加入會員。但是過一段時間,有一次她發現徵 
                      信的名單將她兒子的名字印錯了,便非常生氣地責問委員;委員到分會查 
                      詢,結果帳目沒有錯。但是這位會員還是氣難消,見到朋友就訴說此事, 
                      她說:「我不是怕錢不見,我怕的是名字不對,佛祖就不認識我,這樣一 
                      來就沒有感應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一位委員向會員勸募,請會員發心捐款為慈濟醫院購 
                      置病床。會員說:「好啊!我願意樂捐。」於是他捐了兩張病床的善款。 
                      過了一段時間,他打電話向委員詢問:「我用兩個名字樂捐病床,最近我 
                      身體不太舒服,可能樂捐的病床有人躺著,所以我才會生病。」 
                       
                      佛陀有言:要念念善因,我們做好事,功德是出於一念的善良,善心一動 
                      ,就已經播下善因種子了。希望大家不要執著,我們發心,便是種下善「 
                      因」了,無我相的布施就會有無量功德;若斤斤計較,有貪慾、污染的心 
                      ,如此縱使有功德,也是非常的微小。 
                       
                      所謂「種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例如身體產生病痛,怎能說樂捐的病 
                      床有人睡,就會生病?也不可以因為在走路時,腳踢到石頭,就認為自己 
                      今天做了好事,為什麼沒有受到保佑,卻讓腳踢到石頭?其實,說不定你 
                      是心有「雜念」,正想著許多的污染──貪、瞋、癡……心不在焉於是走 
                      路踢到石頭;踢到石頭後的那一念「痛」,才使你警覺本性啊! 
                       
                      希望大家能夠拿出「正念」的精神,正確地學佛。 
                       
                      入佛門有很多種方法,有的人說:「只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 
                      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阿彌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並不是光念佛號就可以求登西方極樂世界,人若沒有「 
                      大福德」、「大善根」因緣,絕對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福德」就 
                      是利益人群,隨分隨力做好事,隨時把握機會去救人;「大善根」就是拿 
                      出智慧,以「無我」的精神,為佛教、為眾生付出良能。 
                       
                      人生在世,最有意義的就是要利益人群、服務眾生,將普天下老者當做自 
                      己的父母,將幼小者視為自己的孩子,把年輕同輩者當做自己的手足── 
                      視人人為我的親人、手足與子女,以慈母的心來待人處事。 
                       
                       
                      ◆一個冷酷無情的毒子 
                       
                       
                      現代人多數不知敬愛自己的父母,只會疼惜自己的子女。看看目前的社會 
                      ,老人問題日益嚴重,有不少社會人士建議慈濟籌建療養院和養老院,這 
                      實在令人痛心,為何有這麼多老人無法享受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之樂呢? 
                       
                      幾天前,有一位年輕人將母親送到慈濟醫院,他母親因心臟血管破裂,病 
                      況相當危急,被送入加護病房。醫師檢查後表示:「這個病例目前我們無 
                      法處理,她必須開刀動心臟手術,需要很多心臟專科醫師參與、協助。師 
                      父,我們是否儘快將她轉送到台北?」慈院啟業才三個月,設備尚未齊全 
                      ,救人第一,因此我回答:「只要她的家屬願意,我們立刻聯絡台北的醫 
                      師,送她到台北救治;至於交通問題,我們可以為她租小飛機。」 
                       
                      我們台北的醫師聯絡好,只要這位患者一到達,隨時可以進入手術室開刀 
                      。醫師又說她家境困苦,我說:「這是救人的時候,不是談錢的時候,只 
                      要有得救的希望,我們就要全力救治。」醫師便與她的家屬商量此事,她 
                      兒子說:「到台北治療的醫藥費我負擔不起,即使免費我也沒空去照顧。 
                      」醫師耐心地為他分析:「她才四十五歲,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都還不錯 
                      ,現在還來得及救治,若再拖延就藥石罔效了。」沒想到他卻回答:「那 
                      麼,我將她帶回家好了。」醫師無法和他達成共識,便說:「那就暫時讓 
                      她留在加護病房觀察吧。」她兒子又說:「她的心臟已經這樣了,還住院 
                      幹嘛?」於是強將病人推出加護病房,醫師大聲喝阻,但他依然如故。結 
                      果,被推出加護病房的母親,乘電梯下樓後便過世了。 
                       
                      看看這位兒子對待母親的態度,實在令人感慨!佛將一切眾生視為自己的 
                      子女,用「慈母心」對待一切眾生;子女對待父母,若能夠像父母對子女 
                      一般,無怨尤的犧牲、奉獻,這樣溫馨的畫面將是多麼美好啊!令人感慨 
                      的是,現在為人子女者,能對父母「承順顏色,以盡孝養」者,真是愈來 
                      愈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