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耕」耘「心」靈的春天 
                      民生國中「耕心小團輔」 | 
                   
                  
                     | 
                   
                  
                    | ◎陳淑伶 | 
                   
                  
                     | 
                   
                  
                    面對學生的改變,她感到無限欣慰與感恩── 
                      因為慈濟,她不再總是以主觀的角度來批判孩子的是與非, 
                      因為慈濟,讓她懂得去尊重孩子,孩子也知道要尊重自己, 
                      進而生出自律之心。 
                      民生國中「耕心小團輔」,希望藉由慈濟精神, 
                      幫助一群迷失的徬惶少年,找回人生方向。 
                       
                       
                       
                      「分數」真的能代表一切嗎? 
                       
                      在升學主義掛帥的現今教育體系,很多學校依據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做 
                      為能力分班的標準:成績好的,被分到「前段班」──亦即「升學班」, 
                      倍受各方的關注,集寵愛於一身;成績差的,則被分到「後段班」──俗 
                      稱「放牛班」,儼然是被打入冷宮,任其自生自滅。「分數」,幾乎決定 
                      了學生的前途。 
                       
                      「分數」的高低,更被拿來作為評鑑教師教學成效的好壞。學生成績高, 
                      表示老師教學優良,有資格帶前段班;反之,就只得帶後段班的學生了。 
                       
                      因此,人人向「分數」看齊,「分數」決定了一切。 
                       
                      一旦學校關注的焦點,全在於學生的升學率時,那麼,潛藏於分數背後學 
                      生人格教育養成的教學目標,常因而被忽略。 
                       
                      其實,行為偏差的學生,往往更需要加倍去關懷與輔導。 
                       
                       
                      ◆「頭角崢嶸」的班級 
                       
                       
                      從事教職多年的呂淑珍師姊,因為遷居的緣故,從台中申請調校到台北民 
                      生國中。初接觸到這班學生,呂師姊簡直無法接受,想不到竟有這樣的「 
                      學生」。她一直是教前段班的學生,在升學主義掛帥下,便一頭栽進分數 
                      的領域裡,她的教育目標就是向「分數」看齊,每天想到的,只是如何讓 
                      學生順利考上前幾志願的學校;因為學生有優良的成績表現,正可顯現她 
                      教學的成效。 
                       
                      想不到,來到台北後,接觸到的,會是這麼一個「頭角崢嶸」的班級── 
                      學校裡數得出來的「大哥級」人物,幾乎都集中在此。學校老師都說:「 
                      誰要是接這班的導師,肯定是倒楣的。」 
                       
                      怎知這個「倒楣」的擔子,就落在呂師姊的身上,她只得咬著牙硬扛了起 
                      來。從曾是學校的「明星」老師,教的都是前段班成績佼佼的學生,到如 
                      今每天面對一群桀驁不馴的面孔、以及不斷滋事的學生,呂師姊心裡的衝 
                      突可想而知。在心情無法平衡的情況下,她眼中所見,盡是學生的缺點, 
                      不僅苦了自己,也害了學生。 
                       
                       
                      ◆需要付出更多的關懷 
                       
                       
                      偶然機會認識慈濟委員徐美華師姊,徐師姊經常拿些慈濟的書、上人開示 
                      的錄音帶給她聽,慢慢的,心中的不平衡平穩下來。當她靜下心來從另一 
                      個角度去思考、看待這些學生時,心變得柔軟起來,才發現其實他們比那 
                      些功課好的學生,更需要有人去關懷與輔導。以前的她只執著於學生考試 
                      成績的好壞,全然忽略去觀照他們的內心世界。 
                       
                      雖然努力吸收上人法語,並將之融入教學中,然而,每天面對這一群「過 
                      度好動」的學生,她還是深覺自己的力量太薄弱,無法給予學生更多的輔 
                      助,因此轉而向徐美華師姊求援,希望藉由慈濟大團體的力量,幫助他們 
                      走向人生正途。 
                       
                      她邀請慈濟師兄姊到班上和同學相處後,更確定慈濟精神對孩子們的影響 
                      頗大,同時也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法。原來以前上課時,她常會說學生這個 
                      不好、那個不對,可是她發現慈濟人卻是用另一種方式去對待學生,他們 
                      會說:「各位小菩薩,你們都好乖、好善良!」簡短的幾句話,竟讓學生 
                      臉上漾著喜悅的笑容,原本一些看起來很討厭的面孔,也有那麼點兒的菩 
                      薩模樣出現;而當師兄姊在台上現身說法時,她發現學生們專心的程度, 
                      遠超過平日上課時。看來活生生的人生經歷,要比那些枯燥的課程,來得 
                      有趣多了。 
                       
                       
                      ◆心與人相契──「耕心小團輔」 
                       
                       
                      有感於慈濟精神對學生助益匪淺,而現今社會各種現象對學生的誘惑頗大 
                      ,單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老師常感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觀照到每個 
                      學生。因此呂師姊在和徐美華師姊取得共識,並在其他師兄姊的支持協助 
                      下,決定在民生國中成立「耕心小團輔」──用「心」去輔導那些正處於 
                      徬徨人生路的少年。 
                       
                      由於自己的孩子都是從民生國中畢業的,徐美華師姊對民生國中的孩子, 
                      有一分更深的情誼,她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孩子般看待,「其實每個孩子 
                      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為外界的引誘而一時迷失,只要有人從旁協 
                      助,啟發其善念,他們還是可以發揮良能的。」徐師姊說。 
                       
                      因此在每次的小團輔聚會時間,除了安排師兄姊的現身說法外,徐師姊亦 
                      將從洪建全文經學苑所學的輔導經驗,帶到小團輔中靈活運用。諸如用肯 
                      定的方式來看待這些學生,盡量看他們好的一面;並且鼓勵每位同學發掘 
                      其他同學的優點,而在有人生日時,讓其他同學說出這位同學的優點;課 
                      餘時間帶孩子去訪貧;將靜思語融入小團輔聚會中……等。 
                       
                      「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許多成績不好的孩子,常會覺得自己像個廢人, 
                      如果外人再不給他們堅強的輔助,他們可能會從沮喪轉而以反抗的方式來 
                      發洩,進而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大人的認知裡常會覺得:為何孩子會做出這種不可思議或是令人無法理 
                      解的事來。其實,那是我們沒有真正去瞭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當我們試 
                      著去瞭解、去接觸他們,把每個人都當成一個完整、可以教育的完全人格 
                      時,每個小孩都有他可愛、可取的一面。」 
                       
                       
                      ◆幫助他們找回自我肯定 
                       
                       
                      運用上人的話:「一個缺角的杯子,若不去看它的缺角,杯子還是圓的。 
                      」呂師姊從挑剔孩子不好的行為中跳脫開來,嘗試找出孩子好的一面來誇 
                      獎他,讓孩子慢慢建立信心,覺得自己不是廢人,能自我肯定。 
                       
                      常常簡單幾句讚美的話,對學生都有鼓舞的作用,他們會為了這幾句讚美 
                      的話,而在老師或師兄姊的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收斂克制自己不良的行 
                      為;同時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喜悅光芒,也使他們整個面相都有了頗大的 
                      改變。 
                       
                      其中有一位小朋友,以前教過他的老師對他的輔導記錄,可謂洋洋灑灑, 
                      全沒一句好的評語,套句現在社會流行的術語,是位「大哥級」的人物。 
                      後來他去參加幾次耕心小團輔的聚會後,竟然肯放下身段,在班上宣揚節 
                      省零用錢,捐款助人的理念,有不少同學響應;但也面臨到一些考驗。由 
                      於以往的「不良」記錄,不免有人取笑他:「你在募款哪?有沒有騙我們 
                      ?」他非但不以為忤,而且還笑笑地回答:「對呀!我在做善事!」並不 
                      因此而退縮,反而是把它做得更好! 
                       
                      原本他也是班上有名的愛搗蛋者,三年級下學期畢業的前一個月,呂老師 
                      告訴他:「你來幫老師管管秩序,好嗎?」「我不行!」「我相信你行, 
                      不試試看怎知不行?」結果班上連續四週,得到男生組的秩序冠軍。有一 
                      天,值週導護老師對呂老師說:「太不可思議了!你們班『竟然』沒有被 
                      我扣到分呢!在我印象中,你們班通常是非常吵鬧的。」他的改變,令其 
                      他人嘖嘖稱奇! 
                       
                      面對學生的改變,呂老師感到無限地欣慰與感恩─因為慈濟的關係,讓她 
                      不再主觀的批判孩子的是或非;因為慈濟,更讓她懂得去尊重孩子,孩子 
                      也知道要尊重自己,進而生出自律之心。 
                       
                      她曾利用假日帶班上三位需輔導的學生到樂生療養院參訪,出乎意料之外 
                      的,才一次的參訪,孩子的改變著實令人感到驚訝。其中有一位行為特別 
                      偏差的學生,回來後告訴她:「老師,我以後不再和外面那些小混混一起 
                      廝混了!雖然我知道想要脫離這種幫派組織,會有很大的困難與煎熬,但 
                      是我相信我一定可以辦得到。」因為有心,即使受到很多的困擾,最後他 
                      還是做到了,真正脫離是非圈,走他該走的人生道路。 
                       
                       
                      ◆啟發孩子良善本性 
                       
                       
                      孩子從小到大,不管是在學校或家庭教育中,受到太多教條式的教法,大 
                      人們常會以自己的立場與認知來設限孩子:「你們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 
                      。」即使大人講的再多,孩子能聽進去的又有多少? 
                       
                      呂老師覺得,教師生涯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因為面對的是一群活生 
                      生的孩子,他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會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所以身 
                      為教師,不可能只用一套方法去對待所有孩子,必須要從思考學習中去摸 
                      索一套最適合和孩子相處的模式,教條式的教法對現今正值叛逆的國中青 
                      少年而言,只有徒增他們的反感而已。 
                       
                      「耕心小團輔」自成立至今,已歷經三個學期,無論是老師或學生,均從 
                      中獲得收穫,相對成長,達到「教學相長」之效。伴著小團輔成長的慈濟 
                      委員徐美華師姊,很欣慰地表示:小團輔中的成員,原來都是學校中最令 
                      人感到「頭痛」,且行為較偏差的學生,這些孩子們原先對自己的前途及 
                      存在的價值,感到疑惑與茫然,然而參加小團輔兩個學期下來,他們大多 
                      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一位學生曾告訴她,畢業後想去學跌打損傷的 
                      接骨術,將來出師後也可以行善,若是遇到貧窮的人,他絕不收費;另一 
                      位原本不喜讀書的同學,如今也覺悟其實他可以去讀建教合作班,不僅可 
                      以學得一技之長,更兼顧到學業。林林總總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孩子發 
                      揮良能。 
                       
                       
                      ◆掙脫「分數」的束縛 
                       
                       
                      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要想從分數的王國中跳脫出來,對很多老師而言, 
                      是相當不簡單的,因為無論家長、學校或社會,評定一個老師或學生的優 
                      劣,往往是以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而定。呂老師很慶幸自己能在最徬徨之 
                      際,接觸慈濟,改變原有的主觀意識,修正教學方法,真正掙脫分數帶給 
                      她的束縛與執著,而能以更寬廣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中國不是有一句古 
                      話:『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雖然成績不好,但他一定還有其他的潛能 
                      尚待發掘,這需要老師的協助。為人師表者,要能給予孩子適才適性的發 
                      展。每個人應認清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切,多關心成長中的孩子,現今社會 
                      上的亂象,相信就不會那麼嚴重了。」 
                       
                      「以媽媽的愛心,愛普天下的眾生;以菩薩的智慧,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用寬柔的心胸、智慧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子女,讓子女走他該走的路。 
                      」成長中的孩子,就好比是一粒球,給他太大的壓力,反彈的力道相對增 
                      加。正處於徬徨路上的少年,亟需有人伸出援手,給予他們扶持的力量。 
                       
                      民生國中的「耕心小團輔」,在呂淑珍老師與慈濟人的用心耕耘灌溉下, 
                      已逐漸吐露芳香。今年暑假,二十八位小團輔中的成員,從民生國中畢業 
                      後,邁向人生的另一個旅程,相信他們將會帶著一個全新的自我,在未來 
                      的日子裡,揮灑屬於自己的年輕歲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