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善的力量
◎張輕安輯
《關懷鄉親,獻出愛心》之三


入夏以來,一連串颱風接續侵襲台灣,將這個蕞爾小島
徹底地吹刮了數次,全省各地的慈濟人自家或多或少也有災情,
然而,視慈濟四大志業為「本分事」而全心投入的慈濟人,
在風雨稍歇,災民回歸家園收拾善後之際,放下自家的災情,
向災民伸出援手,且有始有終地在災害現場與災民共患難。
七月十日提姆颱風過境,造成花東地區重大損害時,慈濟人
前後十天即完成全面的勘災及發放,以利災民早日修復家園;
隨後的凱特琳、道格、弗雷特、葛拉絲……
全省各地慈濟人心如一、腳齊步,協力與災民共度難關……





走大路,更不能錯過小路
  

師姊:「來哦!我們送吃的來了,需要的趕快拿桶子來裝!」

災民:「可是我沒桶子!」

師姊:「那請你把窗戶打開一點,我們投上去好了!」

十四、十五日連續兩天,岡山大雨不止,師姊在大雨中高聲喊叫,希望災
民都能聽到聲音出來拿食物。

此次水災由於媒體均將焦點集中報導岡山地區的災情,因此許多善心人士
的捐贈品,均湧到岡山的救災中心,救災中心人手不足,堆在最裡面的東
西發餿了,令協助整理的師姊們心疼不已。另一個問題是,窄小的巷弄內
由於皮筏汽艇不易轉彎或進入,因此大部分發放團體只發大馬路邊,往往
路邊的住戶一餐收到數次賑濟食品,窄巷中的災民仍粒米未進,被這些災
民「饑」笑慈善人士「只走大路,不走小路」。

慈濟人將食品仔細綑紮,以免拋擲散落水面,在嘉興、為隨、潭底等重災
區採地毯式搜索,深入發放食物,希望沒有任何一戶災民挨餓。這些狹小
難行的巷道中,有許多老弱婦孺都是飽一頓、餓一頓地忍著飢餓,因此,
當他們拿到食物時,都喜出望外。

在漆黑的豪雨中摸黑發放,到夜裡十一時才回到救災中心。師姊們嗓子喊
啞了,手也擲得酸痛不堪,卻歡喜自在,沒人喊累,師姊說:「因為我們
深深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


一邊煮,一邊乘筏運送出去


高雄地區自八月三日凱特琳颱風過境就開始淹水,低窪地區更淹到一層樓
高,好不容易等到五日才間斷地晴了兩天;水稍退,災民喘了口氣開始著
手清理家園。不料屋漏偏逢連夜雨,七日,道格颱風又直撲而來,加上在
台灣上空逡巡不去的愛麗颱風外圍環流助威,大雨直下,使得凱特琳颱風
時未退盡的水又淹了回來,而且更變本加厲,十一日這回,天空像破了洞
一樣,豪雨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到十二日,大高雄地區已是一個水鄉澤國
,地勢低窪的岡山地區更有許多地方水漲到了兩層樓高。

八月十二日,仍在花蓮擔任第三梯次學佛營輔導員的吳佳霖師姊等一行八
人,已知自己家中鬧水災,吳師姊打電話回家,先生告訴她家中水已淹到
腰部:「家裡一樓所有的家具都漂浮、浸泡在水中!」但她仍堅持完成學
佛營任務,才啟程回家。

十三日晚間,大夥心急如焚地趕回高雄,卻由於積水過高交通中斷而無法
返回岡山,只好一起住在橋頭的洪月季老師家;不料卻獲留駐在救災中心
的師兄姊電話:岡山地區八成以上泡在水中,不但停水停電且物資極度缺
乏,有錢也買不到,災民在十四日中午即可能斷糧。

十四日清晨,吳師姊等人顧不得回家,一早就率同岡山及梓官近十位師姊
赴市場採買,回到洪月季師姊家烹煮。上午九點多就做好了油飯、粽子、
炒麵、蘿蔔糕等熱食,卻苦於大水中無交通工具可以運送,郭麗永師姊等
人立即趕往左營,向海軍部隊請求交通支援。

中午海軍爆破大隊長帶領二十名蛙人、支援三部大型軍用卡車、四艘橡皮
艇及二十件救生衣,抵達岡山救災中心,由十餘位委員及慈誠隊師兄隨同
蛙人部隊乘橡皮艇進入災區發放,並留部分師兄姊在嘉興橋上協助搬運糧
食。

同時,蔡榮東、陳秋得師兄等人也開著卡車赴各地採購礦泉水,於下午五
點送達救災中心,六點左右,張文章師兄等四位委員隨蛙人部隊,乘四輛
皮筏赴重災區潭底裡發放,午夜十一點多才返回岡山救災中心。


如果能有一碗熱湯麵……


從來不知道對於習慣「熱食」的國人而言,在物質條件如此豐裕富足的台
灣,一碗熱湯麵,居然可以產生這樣的效應!

大雨一直下不停,岡山低窪地區連續泡在水中四天,鎮公所救災中心所收
到的賑災食品都是一些粽子、便當等乾、冷的糧食,有些人吃得都食不下
嚥。慈濟人從兩天的發放中,得知許多人目前最大的夢想,竟然只是──
有一碗熱熱的麵、燙燙的湯或熱粥吃。

這件事看似簡單,卻也給慈濟人出了一道難題:熱湯麵不易打包、運送,
而且橡皮艇一次發放要三、四個小時,如何保持溫度……都是不易克服的
困難;最後決定──到災區現場煮!

十五日清晨,慈濟人在大雨滂沱中派出四輛大卡車,裝載著烹煮用品,到
達信中街嘉興國小旁慈濟會員陳清涼先生提供的新屋,分頭準備湯麵的料
理。十時許,第一鍋香噴噴、熱騰騰的湯麵,就在師姊們迅速分裝後,火
速送往災民住處。

在重災區出門是相當危險的事,因此在運送食物上,慈誠隊員發揮了極大
的功能:八月十四日即先召募了十四位諳水性的師兄,以一台十一噸半的
大卡車滿載著二千五百份口糧及礦泉水,送到災民手中;當天晚上十一時
大夥兒回到市區開會,正式成立賑災小組。今日又動員了五十位慈誠隊,
協助運送熱食的工作。

為深入災區、巷底,張兆和等師兄配合軍方的動力橡皮艇,以竹筏和竹竿
來划動,儘量讓橡皮艇、竹筏靠近災戶,使他們伸手即可拿到食物。許多
地方由於家具、電器用品及死雞鴨禽畜浮屍遍滿水面,師兄們常常需小心
划近住家才能順利送食,因此個個都渾身濕透地泡在水中。

受水患圍困的災民,因為無法外出採買糧食,有災民表示有四天未吃到熱
食,因而對師兄姊送來的熱湯麵、熱騰騰的竹筍湯飯,相當感恩。


感恩平日衣食無缺


在嘉興國小旁煮麵的現場,有許多慈濟人的「第二代」前去幫忙,培訓委
員郭秋燕師姊也帶了剛考上大學的女兒李文鳳協助烹煮。當郭師姊在煮第
三鍋麵的時候,有位穿著雨衣的婦女冒著大雨在附近徘徊良久,終於鼓足
勇氣開口說:「麻煩妳給我麵吃好不好,拜託你!」話未說完,眼淚就成
串地掉下來。原來,她從嘉興里的低窪處一路涉水過來,已經一星期沒吃
到熱湯了。當下,師姊趕快裝了一碗要給她吃,她卻表示家中還有孩子,
希望能打包帶回去給家人吃,於是師姊們七手八腳地幫她打包妥當。

這一幕,讓煮麵的師姊們煮得更加有勁,希望每個災民都能馬上吃到熱騰
騰的麵食;而李文鳳更是心有所感:「台灣這麼富足,怎會有如此渴求一
份熱食的事情發生呢?可見惜福的重要,今後絕不會浪費一粥一飯!」


水退後,迅速恢復作息


十六日天氣仍晴雨不定,十七日已出大太陽,積水退去,整個岡山成為泥
塵都市,到處是水漬及爛泥,災民清理出來的垃圾及家具堆積如山,層層
堆疊在街道上,從報紙、沙發到電視、冰箱、鞋櫃……應有盡有,空氣中
瀰漫著一股霉味,家家戶戶忙著清掃、曝曬浸水的衣服物品,幾乎使道路
為之阻塞。嘉興里接近高速公路的信中街兩旁是稻田,稻子已全部爛在水
裡,大圳內養雞場放水流的死雞遍布水面,間有四腳朝天的豬隻,全部堆
積在大圳內,一如動物墳場般,經陽光曝曬後惡臭四溢。

十七日上午九時許,十三位慈誠隊師兄與一位師姊全副武裝,身著及胸連
身防水塑膠衣,赴潭底里準備協助地方單位做清除溺斃禽的工作;後來因
軍方接手,慈濟人逐轉而清掃潭底活動中心。

進入活動中心,水已退盡,但滿地泥濘,現場還有隨水漂流而來的小蛇、
大頭魚、蜈蚣、青蛙、壁虎……師兄姊都將牠們放回田林或河川中;消防
隊以高壓水柱噴灑地面以協助清除泥濘。約到十二點多整個活動中心內外
包括廁所,都打掃乾淨了。

許多慈誠隊師兄在大雨成災後,即放下工作投入賑災任務,中午掃完活動
中心後,賑災工作暫告一段落,才各自回工作崗位報到。


清涼解毒綠豆湯


當高雄師姊們為災民烹煮熱食後,卻苦無水中運送工具,有賴海軍爆破大
隊的支援,才順利送達災民手中。

海軍官兵們打著赤膊,穿著短褲,在污水中辛苦工作,有時遇到逆流或大
批垃圾,無法接近,或狹窄巷道中無法使用動力馬達時,海軍蛙人都立即
跳下水,一邊一人拖著橡皮艇,排除萬難地前進,令許多師兄、師姊們想
到自己年紀相當的兒女,讓師姊們心疼不已而連聲稱謝。

當師姊們看到這群辛苦的「阿兵哥」,在發的垃圾堆及炙熱的豔陽下工作
時說:「這群阿兵哥就好像我們的孩子一樣,看他們辛苦地清理垃圾,我
們做母親的也感到很心疼!」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吳佳霖師姊立即請本地慈濟人在家裡煮綠豆,再集中
拿到李呂鶴師姊家,加入以冬瓜、紅棗、黑糖所熬成的退火湯汁,裝杯後
再送到弟兄們休息的地方。師姊們送來的綠豆湯,正好讓滿頭大汗的國軍
弟兄們消消暑氣,清涼一下。


老公公的眼睛「會說話」


在緊急民生物質發放告一段落後,八月十七、十八日,高雄委員全部出動
,在嘉興里等重災區展開全面的地毯式勘災,而上人擔心慈濟的長期照顧
戶多數為老弱婦孺或行動不便及復建能力較弱者,因此委員們也優先去看
自己平日責任區內的照顧戶是否有災情。

「我活到八十歲了,還沒有看過這麼大的水!」許多七、八十歲的長者紛
紛表示,這是他們懂事以來遇到最嚴重的水災,彷彿,高雄一年的雨量,
都在一星期中下完了。

嘉興里一名六十餘歲的獨居老人,手腳不方便且說話不太清楚,當師姊進
入低矮平房中探望他時,他的眼淚潸然直下,雖然沒有一言半語,但老人
的眼神透著感謝。以前都是媽媽照顧他,但四年前媽媽中風往生後,剩他
孤苦伶仃一人。水患發生時,他的妹婿曾去看他並帶他到安全處,但老人
一直不放心,怕房子沒人顧,怕有人來發濟助品時沒人在……。師姊們泡
了碗麵給他吃,他好高興,眼睛亮亮的!師姊們說:「他有對會說話的眼
睛!」

嘉興里有些「土角厝」,水災時被沖垮,甚至少數「紅磚厝」也禁不起豪
雨而倒塌,幸而大家都已避到安全地帶。一戶紅瓦厝的主人孫愷老先生表
示,他今年八十一歲,此次淹水的高度「和三十年前的八七水災有得比。


勘災的慈濟人每到一處,總會引來許多災民聚集,七嘴八舌地提供意見,
或道謝、或陳述災情、或熱心提報受災戶,請慈濟協助:

「家家戶戶『霧煞煞』(忙得團團轉)、清都清不完,有夠艱苦,天公伯
仔真是沒目睭(眼珠)!」

「連全家族拜拜的公廳都倒掉了,祖先牌位也通通淹掉了!」

「沒水、沒電、沒得煮、沒得吃,才有夠吃力(糟糕),這次真的是『吊
鼎』(沒米下鍋,將飯鍋束諸高閣)」。

信中街一位孫太太則表示:「水兩淹兩退,家家戶戶都遭雙重損失。像我
,洗衣機、冰箱、酒櫃、家具都被水泡壞,但衣物總不能不洗。淹了幾天
沒東西吃,也要買冰箱儲存食物啊!所以第一次水退後我就添了冰箱、洗
衣機,想不到不買還好,買了全部都沒了!」

時逢農曆七月,許多雜貨店囤積大批冥紙和物資,準備中元節大賣,沒想
到洪水一來,把他們的美夢打破,成堆浸水的冥紙和鋁箔包飲料、乾貨、
白米,全部付諸東流。

財物的損失在所難免,平安就是福。


感恩各救難團體交通支援


在慈濟人賑災救急發放食物期間,無論在高雄、台中、新竹,均蒙許多熱
心民眾的支援與協助,尤其是「交通」方面的大力援助──無論在坎坷泥
濘或地基流失已無「路」可言的山巔;或在水患猖狂,道路變「水路」的
高雄,使賑災事宜得以克服萬難順利推動,將食物在災民最缺乏時及時送
到他們手中,這些社會團體居功厥偉,事過境遷,仍讓慈濟人感恩不已。

在高雄,除了國軍官兵的大力輸援外,在官兵們結束食物運送任務,撤回
人力、物資後,即由全國性組織──「中華民國安全互助救難服務促進會
」接手,協助慈濟進行熱食的發放工作。

該組織是於八月十五日下達緊急動員令,當天夜裡到達高雄後,即於嘉興
國小內成立「全國救災中心」,配合高縣政府、岡山鎮公所及慈濟等民間
組織的「救災中心」,進行賑災任務。

該組織成員偏佈全省各階層,平日散居士農工商各界,且成員大多經紅十
字會專業技術救災人員訓練,具備救災專業技術,遇緊急救災任務時,立
即動員成員及配備。十五日當天,該組織救災中心成立時,已備齊十艘各
式救援船,其中包括一艘子母船、發電機、吊車、堆土機,怪手等重裝備
,隨時待命做救援及清除工作。每部車、船均配備有無線電,返船時交值
班站以便隨時掌握成員及船械行蹤,確保安全。

該組織勤務指揮部總指揮王天南表示,數天來慈濟煮食、該組織協助運送
,雙方配合得很好,將來若再有救災任務,希望能與慈濟人合作。

在南投及新竹方面,則需感謝兩地的「香腸族」組成的登山車隊。慈濟人
前往南投的仁愛、信義鄉,多勞中部地區的「飛鷹車隊」及「駱駝車隊」
派出大批會員及適宜登山的四輪傳動車輛支援。

每輛車上都裝設有無線電,會員間平日以無線電聯繫頻繁,星期假日則相
偕攜家帶眷登山、露營、郊遊、踏青,因此幾乎每個會員對當地山地路況
及風景名勝均極熟悉,且對山路駕駛經驗豐富,路況的掌握已達專業水準
。此次賑災期間由於颱風的摧殘蹂躪,每條路線均柔腸寸斷,全仗他們的
豐富經驗才能化險為夷,順利上達這些山地鄉完成發放任務。

在新竹,則是「新竹市救難協會」大力襄助人、車,將數度陷入泥濘進退
不得的運載賑濟物資的卡車及慈濟人駕駛的一般車輛拖救出來,才得以順
利達成數次的任務。

尤其感人的是該協會理事長莊先生,他本人在該協會成立半年後,發現罹
患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貧血(血癌的一種),需做骨髓移植,目前尚待有緣
的捐髓人出現。此次慈濟的發放任務莊理事長熱心支持,非但全力協調會
員放下工作配合慈濟,甚至在自己高燒到四十度,還跟著慈濟人上山發放
,熱忱令慈濟人感佩不已。

據他表示,該協會是由一群喜好無線電的香腸族發起,大家在密切聯絡之
餘,深覺有這麼好的聯絡方法,應利用它來救人以充分發揮無線電功能,
於是由二、三十名具有共同理念的香腸族於八十一年十月成立後,加強會
員的山訓、水訓、交通指揮及急救訓練,平日並不斷複訓,讓會員熟悉救
難運作。

據悉,莊理事長不但把時間、金錢完全奉獻給該協會,連事業、工作都放
棄,而且唯恐耽誤動員員任務,無線電隨身攜帶且二十四小時開機,隨時
待命。


「上帝會保佑你們」


南投、台中慈濟人在台中登山車隊的人力及車輛支援下,八月二十三日共
出動二十八輛登山車,運送近萬台斤的米糧、棉被,翻山越嶺,行經颱風
肆虐後路基陷落,破損嚴重、落石處處的中部橫貫公路及支線,在驚險萬
狀的情況下,到達海拔約二千三百公尺的仁愛鄉力行村新望洋及翠巒兩個
原住民山地部落發放。

新望洋部落的災民們接獲發放物資,心中歡喜、激動、感恩交雜。一位七
月份家中遭祝融之劫的年輕婦女王彩霞,看到大批白米、棉被,眼眶通紅
地抱著她的兩個孩子,與她的母親喜極而泣。她們說,火災後一家人無處
棲身,只好暫住在園裡的舊工寮,不料連續颱風又把工寮屋頂掀掉,政府
的救濟糧早已吃光,一家人飢寒交迫數日。見到慈濟的賑災米糧,尤其是
又軟又輕、質料上好的被子,如救星從天而降,因此忍不住內心的感恩與
激動而流下歡喜的眼淚。

由於華岡到翠巒、馬力光,道路由三級的路面轉入產業道路,非但是下坡
路,且是碎石路面,在狂風豪雨沖刷之後,大部分路基已流失,路面凹凸
不平,許多地方只勉強可以通車,經過災民以克難方式臨時以土石舖平的
橋樑,軸距稍大的車輛,車輛都需一半懸空;加上土石承重量差,經車輛
行過,邊緣都繼續崩落,險象環生,若非登山車隊的特殊車輛及豐富的經
驗,可能寸步難行。

一行人安全到達翠巒部落,已是午後二時,將物資搬入教室後,慈濟人分
組核對災戶名冊、訪查災情、慰訪災戶及炊煮晚餐。入夜,一行人在力行
分校教室以睡袋就地而眠。

廿四日原訂八時開始發放,七時許就有災戶前來等待。一位六十八歲的老
太太吳月英,唯一的兒子在當兵,自己只能靠偶而替人拔草、採茶、打零
工度日,但山上打工的機會極少。由於交通不便,若要採購補給物資,她
需徒步走二小時到華岡搭車到梨山採買,極其辛苦,所以她大部分都只能
在山上尋採野菜,在半飢餓狀態下度日。領到物資後,她一面拭淚,一面
說:「想不到有這麼好的東西送給我們!」

老頭目高金山說:「慈濟愛心太大了,給的東西又好,我們居民從八月十
九日慈濟人來勘災知道會發救濟物資後,全部落的人都留在家裡重整家園
等慈濟人來。真是太高興了!」

派出所陳主管也表示,翠巒部落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平日連報紙、信件
都常收不到,交通一中斷就更別提了,而當地農民一年種兩季蔬菜,菜價
好時還可以賣點錢,菜價不好則可能血本無歸,像這次颱風就把農民一種
年的辛苦掃掉了,慈濟的物資使他們可以過半年安定的生活全力生產,因
此他們都由衷感謝。他並希望慈濟把當地居民的心聲傳達出去:希望當地
交通能獲改善,並能設衛生所或醫療站,最好當地農會也有共同運銷管道
,如此農民生活及生命也才有保障。

在發放現場,很多人露出開心滿足的笑容,認為慈濟沒有遺忘他們這個偏
遠的部落,不但給予關懷,更把救濟品運送到家。由於他們多信奉基督教
、天主教,許多人都以「上帝會保佑你們」來表達心中的謝意。


和小女孩勾手約定


八月二十九日,三十二位新竹慈濟人踏上顛簸難行的山路,再度前往隸屬
於尖石鄉秀巒、新光二村的田埔、控溪、泰崗、司馬庫斯及那羅等山地部
落發放。

崩塌的路段雖已於日前搶通,但一路走來仍是落石處處、險象環生。因路
況崎嶇難行,一路停停走走,歷經四個多小時的顛簸慢行,才抵達田埔民
眾集會所。

前來領取物資的大多是留住在山上的老弱婦孺,而年輕人都已至外地討生
活,鮮少回到部落裡。對於慈濟人的溫情關懷,他們除一再致謝外並熱切
表示:「希望你們下次來時不是來賑災,而時接受我們邀請,前來品嘗甜
美的水蜜桃和甘脆的高麗菜。」

當地是全國三十多個山地鄉中較為偏遠、落後者。由於交通不便,小孩子
往往到了六、七歲就需離家住校,國小畢業後更需遠赴五十幾公里外的尖
石國中住校求學。今年的連續颱風將鄉民生計所需的桃、梨全打掉了,如
今居民面臨的不只是生活問題,而是生存問題。

一位災戶黃月妹,一家有十口人,先生患肺病無法工作,七個小孩中最大
的女兒十二歲,才要上國中,最小的才滿週歲;全家就靠她一人打零工、
幫人種菜或摘水果維持生計。領到米糧物資,母女倆笑顏逐開,但黃媽媽
眼眶一下又紅了,正為女兒的學費發愁。經發放人員解釋尖石國中有政府
及善心團體補助膳宿及學費,母女倆才又破涕為笑;大女兒還與工作人員
勾勾手,立志向學投考護校,學成後回鄉當護士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