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學佛之要在於自我心靈淨化, 
                      學習佛陀的言行,思想、智慧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人常常為了一點小事而起爭端,甚至因而大動干戈,這都是因為心有執 
                      著、看不開。」上人在晨語中,以佛陀入滅後,八國為爭得佛陀舍利,幾 
                      乎大動干戈,幸經一位婆羅門長者一番斡旋,才消弭這場紛爭的事為例勉 
                      眾:「人們該尊重的是佛陀的精神,精神如能在人間繼續推行,大家相互 
                      禮讓和睦,這比得到佛的舍利更重要!人心要寬大、和睦,要懂得相互關 
                      懷,才是佛陀真正的心懷。」 
                       
                      志工時間,上人以「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說明慈濟人是既修福又修慧 
                      :「妙有就是修福,其空即是修慧。要盡量發揮自己生命的價值,將無形 
                      的清淨大愛化為有形,這即是『妙有』;付出後,懷抱三輪體空不求回報 
                      的心懷,這就是『真空』,亦即智慧。」 
                       
                      九時二十分,空中大學陳義陽校長人精舍會見上人。陳校長表示,宗教信 
                      仰對精神有益,因此他平時即鼓勵學生多接觸宗教團體。 
                       
                      上人說:「慈濟營隊中有大專生組成的志工,他們利用假期進到另一所『 
                      大學』就讀──藉由在醫院中真實的體會,將書本的文字真正落實在自身 
                      上;不只在醫院,他們遠去居家關懷、採訪監獄。這就是生活教育,和在 
                      學校教室上課,純是知識、理論的吸收,有很大的不同。」 
                       
                      四時五十分,臺大政治系慈青吳博群同學陪同系上教授許介鱗先生來見上 
                      人。許教授請問上人:「佛教是一神還是多神?」上人表示:「佛和菩薩 
                      是『聖人』。佛陀出生在尼泊爾,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也是一位福智 
                      具足的完人。佛和菩薩都是覺悟的有情,以有教無類的精神,教化眾生走 
                      上成佛之道。所以要將佛陀聖化,而不要神化。」 
                       
                      上人進一步說明:「正統的佛教不是求佛保佑,真正的學佛者,是要致力 
                      於淨化心靈,學佛的言行、思想、智慧。佛教的精神是人人皆可成佛,人 
                      人都有善念,只是被煩惱無明蒙蔽。若能抱著服務人群的心態,當下人人 
                      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間菩薩。」 
                       
                      許教授有感而言:「一個人最難的就是『悟』。」上人表示,多數人都是 
                      知而不覺知識豐富,卻無法從中解脫;若能不被煩惱繫縛,自然能得自在 
                      解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