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山水道場 | 
                   
                  
                     | 
                   
                  
                    | ◎慈玫 | 
                   
                  
                     | 
                   
                  
                    從小到大,一直很喜歡看山。小時在嘉南平原長大,所看的山是天際一抹 
                      丘陵。北上求學,大學畢業旅行時,首次到東台灣,驚見高大蜿蜒的中央 
                      山脈,挺拔於天地間,在天光雲影的映照下,展現孤絕脫俗的美感。 
                       
                      這印象留在記憶深處,記得當時曾模糊地夢想著:有一天到這樣的山腳下 
                      定居,簡單快活地度日。 
                       
                       
                       
                      投入山的懷抱 
                       
                       
                      畢業後走入繁華的社會,在人煙稠密的台北盆地,偶爾到郊外爬山,以暫 
                      時遠離塵囂,但登高望遠,山下是無可逃脫的紅塵滾滾,一年深過一年。 
                       
                      當已不算年輕,許多的浪漫已被歲月收回,心中仍保有對東台灣大山的鍾 
                      情。二十年後的生命走入慈濟,是大山助緣,抑或是大山預留的伏筆?總 
                      之,曾經繞過地球的旅人,驀然回首,回到最初眷戀的大山下落腳了。 
                       
                      從前在台北做學術研究,如今轉入慈濟從事行政教學工作,這一的人生轉 
                      折,竟簡單到只需說:是山的分量在生命中加重了。 
                       
                      在花蓮的每一個視野,都有山脈入眼簾。我常走的是精舍往護專的田間小 
                      路,傍山而行,山有時迎面而來,有時迤邐而去。我每日看山、讀山,也 
                      在讀自己,已不是遊客的心情,而是心在寫景。 
                       
                      剛到新環境,心思被瑣碎的行政事務佔滿,對山幾乎是視而不見,只有當 
                      外來訪客連聲贊嘆校園山色絕美時,才重新再去發現、體會那橫鑾疊翠的 
                      恩澤。 
                       
                       
                       
                      學習謙卑與包容 
                       
                       
                      在古老不可溯的年代,山就已存在,見證世間人事的緣起緣滅,自身恆常 
                      展現沉靜安定的偉大力量。山的蒼鬱,是歲月的洗鍊;山卻又是樸拙的, 
                      因為它只選擇一種色調,飽滿而生機無限的色調,以不驚擾的姿態發展自 
                      己,孕育山中無數的生命。 
                       
                      人該學習山的謙卑與包容,原以為胸中自有丘壑定見,見了山的開闊,才 
                      察覺自己的渺小與執著。尤其是,當山中有水氣升起成霧時,似真似幻, 
                      沒有固定的形狀,是空的意境寫照。 
                       
                      山的空靈,在春寒料峭的二月天最是人間奇景。當綿綿的雨稍停歇時,山 
                      色黛綠如洗,山嵐悄然飄聚,或如絲縷如棉絮,或如潑墨般橫掃過山腰際 
                      ,或如波濤般漫掩山頭。青山分明,白銀的水嵐也很分明,互不沾染,十 
                      分潔淨。 
                       
                       
                       
                      山水本道場,照見五蘊皆空 
                       
                       
                      其實,不是山空靈,是人有空靈的本性。山本空寂,人生本無題,名利追 
                      逐與人情糾葛是世人的迷障。人要師法山水自然的幻化,好瞭解憂懼煩惱 
                      之所以興起。 
                       
                      山水是道場,不是旅情或愁懷之所寄,而是照見五蘊皆空的宇宙教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