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自耕福田,自得福緣 | 
                   
                  
                     | 
                   
                  
                    | ◎靜暘 | 
                   
                  
                     | 
                   
                  
                    【佛心流泉】 
                       
                       
                      艷陽高照的七月天,隨著士林區的教師們來到樂生療養院──一個超越天 
                      堂地方,為的是自己再受教育、再一次洗滌內心煩惱污垢,勤學習、勤精 
                      進行於菩薩道。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 
                       
                       
                      眼盲心不盲,心中藏有一座豐富圖書館的宋金緣老菩薩,年近八十,由於 
                      行動不便,不能到佛堂為大眾開示,我利用午餐時刻去探望她。 
                       
                      我握著她的手輕輕告訴她:「我是靜暘。」她不疾不徐的喊了我一聲:「 
                      靜暘。」然後對我說:「我知道妳很忙,不過,耽誤你幾分鐘的時間,今 
                      天我要告訴妳一個小故事:有一位老和尚獨自走在田埂上,後面來了一位 
                      年輕人莽莽撞撞的將他撞倒,跌到水溝裡;正好後面又來了一個年輕人, 
                      趕緊把老和尚扶起來,可是這位老和尚卻一聲不謝、頭也不回只顧向前走 
                      ,年輕人很生氣的趨前問老和尚:『前面推倒你的人你沒有責備他,後面 
                      扶你起來的人你也不感謝他,這是什麼意思啊?』老和尚面無表情的對他 
                      說:『他是他,你是你,我是我,三個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說完繼續走 
                      他的路。」 
                       
                      宋老菩薩反問我說:「靜暘,你聽了這故事,有什麼感想?」我回答:「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要計較得失。」接著她說:「你要更努力行菩薩 
                      道,多付出,福不唐捐啊!」 
                       
                      宋老菩薩誠誠懇懇的態度、輕安自在的神情,以及這則簡短的小故事,一 
                      直留在我腦海中,我經常與人分享這分法喜,因為這則小故事,就像漫長 
                      溽暑裡的一帖清涼劑。 
                       
                       
                       
                      有比較心就會產生計較心 
                       
                       
                      上人教悔我們,凡事要做的無所求,又起歡喜心、產生感恩心,才有功德 
                      。故事中的年輕人扶起了老和尚,期待老和尚說聲「謝謝」、或說句好話 
                      、或有個好表情,當得不到時,便會產生失望或起煩惱心。 
                       
                      老和尚的回答雖簡短,但也道出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謂「福禍 
                      無門,惟人自招。」 
                       
                      有人請示上人,為什麼人會有計較心?上人回答:「因為有比較的心,才 
                      會產生計較心。凡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去『做』就對了。 
                       
                      凡夫如我,在慈濟道上十六年,計較、比較的習氣還是存在,不僅跟別人 
                      計較,還要更自己的過去比較;不肯低頭,就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這樣一路行來,回首走過的歲月,其實,我們只收穫自己所播種的!」 
                       
                      因此,我們要謹記著,每一個過去的日子,都昭示我們:去日苦多,來日 
                      漸少;自耕福田,自德福緣,不要讓心田成為乾枯的沙漠,要勤加耕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