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字無情,人有情」, 
                      身體力行才能體會人間長情大愛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九日  
                       
                       
                      晨間,一位師姊攜子來見上人。男孩表示,因為須讀書,無時間到慈濟醫 
                      院當志工。上人啟示他,「字無情、人有情」,當志工可以體會人間的長 
                      情大愛,這是無法單從文字上感受到的,必須親自去做,才會有深切的體 
                      悟; 要善加運用課餘的時間,投入服務人群的工作。  
                        
                      某位榮董亦帶兒子來見上人。男孩即將服兵役,上人勉勵他,當兵是國民  
                      應盡的義務,而且在軍隊中磨鍊,可以讓身體更結實,意志更堅強;曾聽  
                      聞有人為了逃避兵役,刻意大吃大喝以增加體重,雖然達到目的,卻損害  
                      自己的健康,也失去鍛鍊自已的機會。  
                        
                      暑假期閒,慈濟許多營隊同時進行著,大家在慈濟世界共修人生課程,汲  
                      取智慧寶藏,學習一顆柔軟的心。上人關懷學員上課情形,輕車簡從向護  
                      專行去。  
                        
                      抵達後,在營隊指導師父德悅師父介紹下,上人一一行過各個空間:特為  
                      晚課而布置的佛堂、貼有營隊花絮的小品屋、為活動留下珍貴歷史足跡的  
                      檔案精進房……處處可見工作人員的用心。上人感到欣慰並嘉勉眾人。  
                        
                      上人行至醫學院時,學員正靜靜地上課,上人不便打擾,看了一會兒便前  
                      往慈濟醫院。  
                        
                      在志工師姊及骨科陳英和主任陪伴下,上人沿著一間間病房探望病人,安  
                      慰一位無親無戚但有老友為伴,卻哀傷無子嗣的老榮民:「有好朋友照顧  
                      你,很好啊!養兒也不見得孝順呢!」鼓勵長期臥病的少年:「身體好起  
                      來時,什麼事都可以做!不要喪志!」叮嚀膝關節韌帶拉傷的女孩:「要  
                      認真做復健喔!」關懷須接受手術治療的委員師姊:「動了手術後,就可  
                      以健康出院了,要『甘願做,歡喜受。』」勉勵一位因白血球突然增多而  
                      住院檢查的師兄:「很多工作在等著你呢,要趕快好起來。住院時就當作  
                      是在休息,好好調理身體,要有信心!」  
                        
                      午時,上人與陳紹明、陳健、吳正宏師兄及林碧玉師姊餐敘時,吳師兄請  
                      示上人,人常是對「生」較了解,對「死」則很不清楚。上人說,所謂「  
                      未知生,焉知死」,能徹悟生的意義就很不錯了;事實上,看生時的作為  
                      ,即約略可知死時是何型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