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回歸素樸光明本性 | 
                   
                  
                     | 
                   
                  
                     | 
                   
                  
                     | 
                   
                  
                    從光復到現在已歷經半個世紀,台灣物質生活的富裕,可說在中國社會中 
                      空前未有,甚且已到奢靡的地步。雖說近來經濟不景氣,但到聲色娛樂場 
                      所浪擲千金的人不在少數,乃至於因吃得太多,而要付昂貴的費用做瘦身 
                      運動。 
                       
                      物質的泛濫帶來精神的貧乏,為了拯治心靈,許多有識之士倡導回歸純樸 
                      的生活,減少物欲,以淨化人心和生存的大地。 
                       
                      但是,現代社會環境複雜,在世俗中的人,由於面對的是事業、領導、管 
                      理……等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容易心浮氣躁,多瞋易怒,也因為人我的 
                      比較而滋生名利心,這樣淨化心靈要從何開始呢? 
                       
                      其實,要放得下愛慾之心並不困難,只是因為智慧、毅力、勇氣不夠,有 
                      待善知識的鼓勵,和一個向善的環境的薰陶,讓他有機會培養博愛、慈悲 
                      的心念,慈悲若增長,瞋怒心就會減少,同時也會比較知足快樂。 
                       
                      很多人在加入慈濟前,過的是懵懂顛倒的人生載浮,苦不堪言。在這個愛 
                      心團體內,他們目睹了許多的悲苦人生,啟發了悲心,學習無所求的付出 
                      ,從而發願走利益眾生的菩薩行。 
                       
                      所以,在慈濟的刊物書籍中,我們看到的無非是一篇篇類似的人生故事, 
                      腳本雖有不同,用心則一,都是人心可轉惡為善的樂觀見證。這樣的故事 
                      我們永遠讀不厭倦,因為它打開人與人間原先因競爭和自私而關起的心門 
                      ,以素樸光明的面貌相映照,我們從中汲取利他的行動智慧。 
                       
                      強調行動智慧,既意指善行先前的智慧抉擇,也意指善行之後的智慧累積 
                      。在慈濟團體中,行動生智慧是許多人共享的經驗。不論是訪貧、對醫院 
                      病患的關懷服務、以及一波一波的國際賑災,其力量所以源源不絕,皆因 
                      許多人體悟到:以慈悲心去發揮長情大愛的人生最美,最有意義。 
                       
                      證嚴上人以深入淺出的現代語言解釋佛法,他說:「現在的社會患了『缺 
                      愛症』,我們應該以『用慈施悲』來做為治療『缺愛症』的藥方。」上人 
                      強調「用」和「施」,是因為許多人常把慈悲掛在口上,卻沒有真正實踐 
                      出來。 
                       
                      因此,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需要倡導讓心靈獲得自由的生活態度 
                      ,其關鍵不在放棄物質享受,而在少欲知足,多多給予付出,幫助他人離 
                      苦得樂,自己也得到歡喜。以悲心實踐清淨,是現代人自我修養的一條大 
                      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