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菩薩的時間 |
|
|
|
韶光易逝,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對學佛人而言,時間既有情亦無情。有
情的是,善用它則可成就事業,累積功德;無情的是,輕忽它則事情難有
所成,人情上亦會留下難補的缺憾。
慈濟功德會步入第三十一年頭了,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
骨髓捐贈等志業已各有穩固的基礎,在宗教福利上呈現多元發展的蓬勃局
面,這是許多人把握行善契機而獲得的成果,但策勵未來,我們深覺「一
步六腳印」的人間菩薩行路,擔負的責任更重,有待力行的工作更多。
志業的推動,需要人力和財力的支援,而時間更成為最寶貴的資源。不只
有賴十方大德布施時間前來奉獻,時間的分秒運用也要個人和群體搭配得
當,才能把人的善心良能發揮到極致。
舉例來說,參加國內外賑災的志工必有深切體會,救援的物資如不能有效
快速地送達災民手上,救災很可能徒落形式,無法把真心誠意的關懷及時
傳達給對方。又如骨髓捐贈,時間的把握更是緊迫,從找到配對成功的人
,鼓勵說服捐者克服疑懼,到抽髓移植整個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幕後工
作者都充滿挽救生命的危機感。
時間的分秒必爭到此地步,巳不只如運動競賽,也是一門生命藝術。因為
每個人手上的時間雖然一樣多,有人卻可以用心編排,在時間的長河裡汲
取一壺一壺的水,為他人即將乾涸的生命注入甘霖。
這就是菩薩的時間,珍惜時間勝過世間財寶,不把時間拿來緬懷過去,也
不空想未來的遠大計畫,而能把握當下的付出,勤奮耐勞;而付出不貪圖
私利,對他人和社會有一分慷慨豪情,願意為公益事業出錢出力。
世間諸事倥傯,或許有人為生活奔波,被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佛教講隨
緣,隨分隨力幫助別人。但許多人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時間,而是改變運用
時間的觀念。
例如,常人往往將工作與休閒一分為二,對休閒定意為吃喝玩樂,現代人
覺得工作辛苦,或者由於物質水準提高,對休閒有更強烈的慾求。若持此
心態,恐易計較工作與休閒之餘,所剩時間無幾,而拒絕行好事了。
精進於菩薩道上的人,則對時間的付出賦予積極的意義,從中體悟生滅無
常,當作是人生智慧的累積與學習,他們投入志業工作,充滿遊戲人間的
歡喜,是工作也是休息,暫時離開俗務的羈絆,而在與菩薩伴侶的共事與
心靈交流中,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觀照。
套句通俗的話說,像慈濟功德會這樣的社會公益團體,所提倡的是「服務
性休閒」,休閒活動獲致身心平衡的和諧狀態,既利己也利人。
寒假即將來臨,春節假期也巳接近,當我們在計劃如何休閒時,不妨思考
如何做些服務性的休閒,創造菩薩的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