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陳這對尪啊某
陳勝豐師兄與鄭怡慧師姐 |
|
◎文及元 |
|
鄭怡慧:花蓮人,比老陳小個幾歲,七十七年受證委員,
七十八年帶領師兄人慈濟
職業:專職慈濟人兼家管
特色:樂觀、開朗,笑起來像尊彌勒佛
陳勝豐:花蓮人,三十一年次,暱稱老陳,
進慈濟前是鄭師姐做慈的「專屬司機」
職業:計程車駕駛
特色:具草根性
一個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個是時間自由、自己就是老闆的計程車駕駛,陳
勝豐、鄭怡慧這對台東的慈濟夫妻檔,既像哼哈二將,又像相互扶持的歡
喜道侶;不論是何種角色,兩人時時掛在嘴邊的笑容,以及熱情的招呼,
總使人印象深刻……
◆徘徊慈濟門外十七年
鄭師姐是花蓮人,少女時代就已經知道慈濟了。記得高中時有人邀她去「
農場」糊紙袋(靜思精舍附近當時被稱為「農場」,糊水泥袋是常住眾們
自力更生的一項手工),年輕的她並不以為意,因此錯失了認識慈濟的因
緣。
民國五十七年嫁到台東,也曾有人找她加入功德會,當時她只是虛應一句
:「有啦!我家已經有人參加了!」十幾年後的今天,師姐開玩笑地說:
「在有的時候招募會員,也會遇到有人用同樣的話回答我。唉!真是『現
世報』。」
從花蓮到台東,師姐幾度與慈濟錯身而過──這一拖,時間一晃就過了十
七年。
民國七十二年,鄭師姐成為襲梅花師姐的會員,才終於踏進了慈濟的門,
她笑道:「還好知道『回來的路』,真是『好裡加在』!」
◆捨世間財,賺功德財
與鄭師姐同為花蓮人的陳師兄,民國五十年來到台東以後,曾經開過五金
行和錄影帶店。
做錄影帶出租生意時,由於社會責任感使然,師兄從不買進盜版、色情影
帶,結果過不了幾年,錄影帶店就「關門大吉」了──因為以往盜版影帶
猖獗,做這一行要是不做色情及盜版帶,大概不出三年「收攤」了。
錄影帶生意停業後,師兄將店面租給別人,如此一來就不用顧店,也可以
專心做慈濟了。
「對我來說,功德財與世間財通常成反比,少賺一些世間財才有更多時間
做慈濟。」陳師兄說。
早期台東地區的男眾委員不多,有車的更少;身為計程車駕駛的陳師兄,
幾乎肩負送師兄姐們訪貧或做慈濟事的任務。
當時並不清楚佛教、道教之別的陳師兄,一開始純為幫助別人、給人方便
,而發心載送,卻從「做中學」之中,發現自己的想法和慈濟的理念非常
契合,因此漸漸投入。
民國七十七年,師姐受證為委員後,陳師兄更加精進地與鄭師姐一同做慈
濟。
「台東地理位置很特別,不論是到哪裡,直線距離都很遠。譬如從台東往
南到大武、往北到成功、往西到關山,都要將近六十五公里的距離;花蓮
、台東則約兩百公里的里程,所以跑遍一趟訪貧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陳師兄神采飛揚地形容著距離與做慈濟的關係。他的腦海中彷彿嵌印著一
張花東地圖。
「加入慈誠隊之後,就不能像以前一樣只做駕駛的工作,就像上人呼籲慈
誠隊員也要加入募款的行列,體會募款的辛勞。」師兄說。這也是種「轉
型期」吧!
◆「糟了!學校去不成了!」
「一個碰撞,『匡噹』一聲,我還在想,這下子去不成學校賣青蛙卡了!
沒想到回過神、往車外一看,才發現我家師兄摔出車外了!」
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早上,陳師兄鄭師姐一行台東慈濟人,前往卑南國小
參加青蛙卡義賣途中,在十字路口與一台煞車失靈的娃娃車相撞;發生車
禍時,師姐的第一個念頭是;「糟了!學校去不成了!」回神之後,才發
現師兄摔到車外去了!
所幸,坐在駕駛座的師兄摔到車外時是臀部著地;奇蹟的是,前座的擋風
玻璃隨著師兄一起掉出車外 ,卻沒有碎裂,只是一整塊掉在馬路上,而
圈住玻璃的橡皮圈還原封不動鑲在玻璃上。
師兄右大腿骨折,師姐右鎖骨裂傷,算是不幸中的大幸。「菩薩還要我們
繼續做慈濟哪!」師姐笑道。
◆互相扶持,手腳互補
當周遭的親友獲悉老陳夫婦車禍的消息時,有人說:「你做慈濟怎麼還會
遇到車禍?」
也有人說:「還好有做慈濟,否則就不知道會怎樣?」
還有人說:「你們若完全不受傷,對老天爺還真說不過去;這麼一來,大
家都要做慈濟來『驅凶避邪』了!」
然而,老陳夫婦卻表示,這場車禍給他們的體會就是四個字──「重業輕
受」。
車禍住院期間,夫妻倆一個右手不方便(因鎖骨受傷之故)、一個右腳不
方便,不過兩人充分發揮了「互補」的精神「湊腳手」。
年初,他們的傷未完全復元,仍不放棄參加冬令發放的機會;回家的車上
,夫妻倆也一路「搭嘴鼓」,一搭一唱起來……
「老陳仔(鄭師姐對陳師兄的暱稱!下車要記得拿西裝外套!)
「啊!我腳這樣,一手還要拿枴仔(枴杖),妳就幫我拿吧!」
「哇!我本來是提醒你的,這下子要我自己拿啊……」
陳家離台東火車站非常近,「以後你們在台東等火車的時間,就可以來我
家坐坐。」
鄭師姐說:「以前南迴鐵路的車班還沒有接得這麼密的時候,暑假期間,
一群一群參加夏令營、等待轉車回中南部的大小菩薩,都會來我家吃我煮
的涼品甜點、挑他們喜歡看的錄影帶,打發等車的時間。」
「去年底,我和老陳車禍受傷住慈院時,有一些『不認識』的師兄姊來探
望,他們說:『暑假曾到過你家吃東西、看錄影帶的啊!』這麼一說,我
們才知道自己以前跟許多師兄姊結過好緣!」
這分於夏日期間結下的「清涼緣」。沒想到若干年後竟化為祝福回來了。
◆孩子獨立,爸媽安心做慈濟
台東地區的慈濟「夫妻檔」不少,像王添丁與黃玉女、郭恆敏與王松峨、
楊樹山與廖阿子、胡春雷與楊夏美、洪松與翁源枝、蔡萬進與許說娥……
,陳師兄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外乎因為生活穩定加上環境單純,若無特別
嗜好的話,「夫妻檔」就將「做慈濟」當作是一種嗜好,也是一種習慣。
老陳夫婦有三個兒子,以前都會帶著孩子們去訪貧,因此有時候若照顧戶
剛好經過家門口,兒子會說:「媽媽!那不是某某阿公(阿嬤)嗎?」也
算是一種潛移默化。
「其實我們並不會太過操心孩子們,因為他們從小就非常獨立,讓我和師
兄能專心做慈濟。」鄭師姊欣慰地說。
因為孩子們被訓練得太獨立了,所以還曾經發生過一段小插曲:
鄭師姊的小兒子在十三歲時,生病了就會自己去看病。有一次,醫師忍不
住問他:「小弟弟,你有爸爸媽媽嗎?」
「有啊!」
「那明天請你媽媽來一趟。」
小兒子回家後跟鄭師姊說:「媽媽!醫師叔叔請你明天去一趟!」
鄭師姊以為兒子罹患了什麼重病,急急忙忙地跑去醫院。結果醫師說:「
你兒子只是患了感冒,但我想確定一下,小男孩到底有沒有爸爸媽媽,不
然怎麼這麼獨立?」
「小兒子還會帶他阿公去看病呢!」鄭師姊「補充說明」。
可見得要專心做慈濟,也要有家人的支持;這些支持,就是一雙雙在師兄
姊背後「推動慈濟搖籃的手」。
◆夫唱婦隨、快樂無比
鄭師姊與陳師兄一搭一唱、夫妻同行,文書加室內的工作是鄭師姊的「勢
力範圍」,「外面的」工作就是師兄的事情,而許多檔案資料是由師兄提
供、師姊做檔案,夫唱婦隨、快樂無比。
說到這對夫妻,就不禁想到他們以往提供文化中心稿件時的趣事:兩個人
明明是寫同一個活動,卻往往一個用傳真的、一個用寄的;站在文化中心
記者的立場,實在過意不去,因為這樣佔去夫妻倆太多時間。
問了問原因,結果師兄說:「我寫我的,她寫她的,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
,寫出來的東西也必然不同,這樣子可以提供你們較多的選擇。」
可不是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