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論別人對自己如何, 
                      一定要將自己的心洗滌乾淨 | 
                   
                  
                     | 
                   
                  
                    | ◎善慧書院 | 
                   
                  
                     |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五日 
                       
                       
                      晨課中,上人闡釋《八大人覺經》中的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心中欠缺愛,就容易產生貪念;有了貪念,就相互爭鬥、侵奪,於是多 
                      苦多煩惱。煩惱多就容易失去理智,失去理智則多結惡緣」。 
                       
                      「培養愛心,才能消除貧乏的心態,『愛』就是『菩薩心』;菩薩心中沒 
                      有怨恨,即使有人對他不滿甚至陷害他,菩薩的心仍然平和,並且願意幫 
                      助對自己不友善的人。」 
                       
                      「若人人都有菩薩心,世間那還會有怨、恨、仇?又怎會有敵對的狀態? 
                      所以,唯有人人時刻保持寧靜、清淨、開闊的心境,堅持菩薩大愛,世界 
                      才能和平安樂。」 
                       
                      志工早會中,上人開示:「如何才能得到幸福的人生、祥和的社會與和平 
                      的世界?關鍵在於「心」──心中保有清淨、覺悟的情。所以修行最重要 
                      的,是時刻抱持菩薩心,遠離凡夫心,守住大愛長情。」 
                       
                      「人生最無常的就是一念心,最苦的是心中產生惡念,而造成悲慘的人生 
                      。所以不論環境有多惡劣,都要守住本分,心平氣和地付出良能。」 
                       
                      「面對人生的考驗,猶如生活在大地上,要禁得起春、夏、秋、冬氣候變 
                      化──春天涼爽宜人,就像人生的順境;夏天炎熱,應以清涼的心來面對 
                      ;秋風蕭瑟,心境要如同明月般光明開朗;冬天嚴寒,心境應如春天的太 
                      陽一樣溫暖。」 
                       
                      「面對各種境界考驗,要冷靜、安心、寬心,只要心中有愛、恩、情,不 
                      要有恨、怨、仇;這樣就是修行。」 
                       
                      一對夫婦請示上人,該如何面對海峽兩岸緊張的情勢?上人示,照顧好自 
                      己的心。「人人心定,自然和平;人心不和,就會動亂不安。」 
                       
                      午後,天下雜誌殷允芃女士來訪,與上人對談。上人表示:「三十年來, 
                      慈濟皆守住宗教的本分,盡力投入社會,帶動人人『轉智識成智慧』、『 
                      轉功能為良能』。」 
                       
                      「智識與智慧不同,有句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智識即是聰明,若往 
                      好的方向發揮,當然很好,假如往壞的方向發揮,就會造成社會動盪。智 
                      慧則是良知,發揮出來的是『良能』而不是『功能』;功能不一定皆有益 
                      人群,良能則必定利益眾生。」 
                       
                      上人表示,目前大眾傳播媒體偏重於報導社會上偏差的現象。「台灣各角 
                      落有許多無所求地付出愛心的人,若能多報導這些感人的真人實事,就能 
                      促進社會祥和安定。」 
                       
                      「眾生共業,所以創建慈濟世界的目的,是淨化人心,以增加人們的善業 
                      ,減少惡業。」 
                       
                      「三十年前,我呼籲婦女們天天出門買菜前,將五毛錢投入竹筒,救濟貧 
                      困病苦的人,而不希望她們每月一次捐出十五元。她們問我:『這樣不是 
                      很麻煩煩嗎?』我告訴她們:『這樣做是希望你們每天都有『救人』的心 
                      念。」 
                       
                      「人總是在一個念頭上造作善惡業。比如,兩人無怨,只是其中一人多看 
                      對方一眼而已,就挨打甚至被刺一刀。這是『因緣業力』使然,因為有『 
                      因』與『緣』存在於兩者之間,產生業力。」 
                       
                      「這樣的情形不但可能發生在兩人之間,也可能發生在大團體間。所以這 
                      三十年來,我不斷地致力於淨化人心,只要社會上多數人心平氣和、心存 
                      善念,這股善的力量即可化解少數人爭強好勝的心念,而使社會和諧平安 
                      。」 
                       
                      殷女士請教上人,身為領導者,面對諸多的挑戰,首要之務是什麼?上人 
                      答:「心平氣和。」 
                       
                      「怎樣才能心平氣和?」 
                       
                      「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感受他們的心情,然後再審慎地行動。假如只 
                      站在自己的立場來做事,就會一味堅持自己的主張,疏忽了『大家希望怎 
                      麼樣。』 」 
                       
                      殷女士:「社會上『抹黑』──惡意攻訐的情況普遍,應如何應對?」 
                       
                      上人表示:「站穩自己的腳步。對於結善、惡緣者,都以平等心對待,亦 
                      即『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論別人對自己如何,一定 
                      要將自己的心洗滌乾淨,守好自己的本分,不但不對他們起瞋心。而且要 
                      以平等的大愛來對待他們。」 
                       
                      上人期許傳播媒體能發揮淨化人心的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