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人心存「尊重每個人」的觀念,團體就能祥和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七日】 
                       
                       
                      五月的屏東,溽氣在四周流動。早齋後不久,上人倚窗小坐,手捧清茶, 
                      觀看電視新聞。七時許,已有南台灣信眾聚集在門廊外。世間多苦,苦在 
                      人人心上有千萬個牽掛。 
                       
                      阿根廷師兄姊們圍繞左右,靜靜聆聽上人為會眾解惑。劉國義師兄得著機 
                      會,也請示迷津:「做為聯絡處領導人有何條件?」上人答:「必須做到 
                      三點:一、要有佛心師志﹔二、信仰要正確﹔三、慈濟精神要抓得穩。」 
                       
                      「佛心是慈悲,要能無條件地為人群奉獻。既認定做慈濟是正確的道路, 
                      就要明白師志何在?慈濟是何種法門?能投入合於自己志向的法門,才能 
                      做得稱心如意。八萬四千法門都說慈悲,經典文字上也多有言及佛陀三大 
                      阿僧祇劫以來,捨身命為眾生之事蹟。然而,所謂捨命為眾,究竟要如何 
                      理解?慈濟清楚地指出一條路,引導人實踐慈悲,這就是慈濟的法門。」 
                       
                      「有人以為學佛就是拿串念珠,或出家,此皆非正確的觀念。自己的心無 
                      法掌握,對家人不負責任,如何負起眾生的責任?」 
                       
                      慈濟是菩薩相互切磋、成就的團體,上人希望大家要建立共識:既入慈濟 
                      ,人人的愛都是向著同一個目標,但是大家都是凡夫,都在邊做邊學,要 
                      能相互包容,才能推展志業。 
                       
                      短短一小時內,上人針對眾人的困擾或疑慮,一一開示完畢。日照漸漸強 
                      烈,該是啟程赴高雄分會的時候了。 
                       
                      九點,與高雄委員及功能組組長座談。上人強調,慈濟是菩薩道場,不要 
                      帶入凡夫習氣,在人際之間尤須善解,不是比誰更怕誰,而是要比誰更愛 
                      誰。「大家既是為師父、為慈濟,朝同一目標前進,就是要『志氣用事』 
                      ,不要意氣用事。彼此之間要相互尊重,不是要求人來尊重自己,而是自 
                      己要先去尊重別人。團體中,若人人都心存尊重每個人的觀念,團體就能 
                      祥和﹔否則人心難開朗,徒起爭端。」 
                       
                      上人鼓勵眾人,慈濟「活動」多,非常辛苦,但慧命要「活」就要「動」 
                      ﹔雖然生命一天天減少,但所做活動多,慧命才能更生長。 
                       
                      午餐畢,上人隨意與在座師兄姊話慈濟。上人提到:「三十年,轉眼間就 
                      過去了,一切是因緣,要好好把握因緣,否則稍縱即逝。在此時此刻,慈 
                      濟有這麼多人因緣來聚,我要把握這些人,比過去三十年做得更多!」 
                       
                      上人話語一出,大家都沉靜下來,細思上人語意──做慈濟,要日行千萬 
                      里! 
                       
                      上人繼續說道:「做慈濟,我是永不疲累,過了今生,仍要趕快回來再接 
                      著做。當初看到那一灘血,剎那間的感動並非一時而已,而是下了決心, 
                      就這樣走了三十年慈濟路。所謂『發心容易,恆心難持』,而慈濟,則因 
                      『把握剎那,恆持當下』而成就。」 
                       
                      隨後上人言及人生之無奈,及靜思堂建設因緣。 
                       
                      「世間事,本就難得圓滿。佛在世時,即使自己的弟子,也會毀謗他,且 
                      也有人會相傳這些毀謗之言。」上人感嘆,有人會假作是非,也有人會接 
                      受是非而到處聲張,更有些人會信以為真,這就是人間啊! 
                       
                      「今天眾人皆知慈濟是『佛教慈濟』,建設醫院或學校是以愛為出發點, 
                      是為了尊重生命﹔但歲月不留人,往後當我不在時,需要一『精神堡壘』 
                      ,來傳承慈濟精神、理念。看看歐美各國教堂,一、兩千年來費心保存完 
                      好,因為這些就是精神堡壘。」 
                       
                      「慈濟精神對於後代子孫,是一種美的回憶、愛的教育。子孫們來到靜思 
                      堂,可了解慈濟是如何發展的。如毫芒雕刻,記載著榮董傳記,可知他們 
                      如何在當代參與慈濟善事﹔後代子孫來此觀傳記,既回味祖先事蹟,也緬 
                      懷先人善心,這就是一種教育。」 
                       
                      「所以,靜思堂是慈濟很重要的精神堡壘,是『感恩之塔』﹔塔即德,其 
                      德高顯與此,令人感恩滿懷。所以,慈濟精神凝聚在靜思堂,對後代子孫 
                      而言,是世世代代的祖先之德顯示之處,這就是美的回憶與愛的教育。希 
                      望以後來到靜思堂的人,能體會慈濟世界正如極樂世界般清淨而祥和,而 
                      生嚮往之心與投入之願。」 
                       
                      在午後二點舉行的高雄區慈誠、委員及功能組幹部會議中,上人開示:「 
                      佛陀精神是大慈悲心,慈濟法門是喜捨。做慈濟事,要本著歡喜心去做; 
                      慈濟的建設,就是大家捨財物、體力及智慧的成果。」 
                       
                      言及智慧之源,上人表示,智慧是從人與事之中磨鍊所得﹔離開人群,缺 
                      少磨鍊,便無心得。也就難以得到智慧。智慧的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 
                      知,也唯有付出愛心而無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