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將佛法的道理,放在生活中實踐與體會
◎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六日】


早課靜坐後,上人示,日常生活中,意根所接觸的境界都是「色」,有了
色,就有感受。

「色是無常變遷,無法久住;至於感受,也是無常,不能永住。凡夫的習
氣,在於將無常之物當成永久,於是起了貪念,而造成很多煩惱。」

執著外在無常的境界,當然痛苦;放棄物質的色欲,使內心清淨,如此的
自在才是永恆。「人生的境界煩雜,若任何感受都放在心中,歡喜或感恩
,生氣或嫉妒,常執著在心,就會煩惱不堪。所以,多用心體會人生一切
的無常,煩惱很快就能斷除。」

中視「風雲人物」節目執行製作李明珠小姐及香港亞洲周刊記者王雲儀小
姐來訪,二人同時請問上人諸多問題,如:「四大志業中,對何項較滿意
?」上人答:「世間無所謂最滿意或最不滿意,一切要看自己的能力,以
及現在的因緣。慈濟人皆是把握現在、把握因緣,在每一個角落盡量去做
。」

「展望未來,師父有何期望?」

上人:「盡心盡力就是。人生將期望縮得太窄也不好,最重要的是照顧好
此時此刻的這一念心。」

「弟子們有人將師父神化,師父看法如何?」

上人:「不應神化,一樣是人。其實,慈濟並非一人能做,而是結合很多
人的力量所成就。偉大,不是個人,而是所有真正付出的人。慈濟就因有
委員、慈誠隊、榮董與會員們付出大愛,才有力量來做濟貧教富工作。所
以,把成就歸於一人身上,是錯誤的觀念。一如雨天,坐在屋內不會被雨
淋,是因為有許多人一磚一瓦建築了這所屋子。我們應知道,任何團體絕
非一人的力量可成,必是大眾合力成就。」

「印順長老對師父有何影響?如何來繼承長老的精神?」

上人:「任何人都無法繼承他的精神,其學養無人能繼承。但我敬愛我的
師父,他將佛陀精神研究得如此深徹,他點亮了每一位佛教徒心中的智慧
之燈。我只不過是在他浩瀚的智慧中汲取一小點滴,用在日常生活中而已
。」

「許多人對靜思語感受深刻,師父認為原因何在?」

上人:「這是我的幸運。我所說的非常淺白,現在的人都看得懂,就因能
懂,所以做得到,而有很深的體會;只是如此而已。我常說,佛法生活化
,菩薩人間化──佛教深奧的道理,可以放在生活中去實踐與體會;而每
一個人只要願意幫助人,都可當菩薩。」

午後,李六秀師姊陪同香港洪祖杭先生伉儷前來慈濟部拜訪上人。洪先生
事業有成,也經營傳播業,上人與其談及慈濟文化理念表示,人人都本具
純真的愛心,只是心門尚未打開;所以需有純以淨化人心為目標的電視臺
,製播好人好事節目,使人人在耳目薰染下能見賢思齊,發揮祥和社會的
功能。

尤其,現今是資訊時代,電視具普遍性,是重要的傳播媒體。但是大部份
的電視媒體多以負面消息為新聞,民眾長期觀看,內心難免煩惱、不安;
而慈濟電視節目如一股清流,可由此見到社會上的光明面。

五點五十分,上人又前往工地巡視。回精舍之時,車行在小路上,夜色四
合,山稜線已隱沒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