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
心很寧靜,沒有煩惱、顛倒,就能看透人間事,
了解世間需要什麼、應以什麼態度來入世,
於是能很自然地發願立志,走入世間做該做的事……
諸位共聚精進,虔誠莊嚴,法喜充滿,我站在一旁看,也看得法喜充
滿。這是一個殊勝的因緣,來自不同國家的慈濟人同聚一堂共修、相
互砥礪,這種愛的推動、愛的鞭策、愛的精進,是多麼美好!
慈濟世界之美,在於每個個體將自己照顧得好,所以整體就會美感。
每次為慈濟人授證委員、慈誠時,我一定叮嚀大家:「右肩要擔起佛
教的精神,左肩要挑起慈濟的形象,胸前掛著自己的氣質。」
人人皆有佛性,我們都具有與佛陀同樣無量無邊的慈悲與智慧。佛陀
為了一大事因緣(註1)來人間救度眾生,我們來到世間,也要有一
大事因緣的使命感,盡力服務人群,才不會空過人生。
佛陀的教法延續兩千多年至今,我們也要立志承先啟後,用心將慈濟
人間菩薩道開拓出來,讓未來子孫可以照著這條路來走。
將佛教的精神與慈濟的文化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氣質。很多人稱讚
慈濟的師兄、師姊很了不起,每位都有溫和、柔美的氣質。能讓人看
得順眼,才可進入人心,講的話才能讓人受用,所以我要求慈濟人的
服裝要整齊、乾淨、樸實。
記得剛開始要求委員們穿團體服時,很不容易,尤其是穿旗袍。有一
次,委員們開會,大家相互提醒:「師父說服裝要整齊,現在規定正
式場合要穿旗袍。」其中有位資深委員沒穿旗袍,有人問她:「你為
何沒穿旗袍?」就為了一件旗袍,她說:「委員不做了可以嗎?」轉
頭就離開。在街上等車時,她越想越覺得自己不對,她很愛慈濟,只
是因為不喜歡穿旗袍,就要離開慈濟,這樣對嗎?於是她走回去向大
家認錯。
現在,經常看到她穿著旗袍,我告訴她,穿『八正道』(也是慈濟委
員團體服的一種,為較輕便的裙裝)就可以了,她說:「不行,難得
師父您來,我一定得穿旗袍才端莊。」這位委員勇於認錯、說改就改
,十分可貴。
慈濟人從內心到外表要合一,心中要有戒,行中要有愛。若只有愛,
欠缺了戒,則差毫釐、失千里,在團體中很容易脫序;心中若無戒,
貪欲之火會燒毀我們的慧命。
貪求錢財,往往傷害自己比傷害別人還要深。世上不知有多少人為了
貪求不正當的財富,害了自己也連累親人、朋友。貪財的人大多也貪
酒、色,所以會在不正當的場所花錢如流水,喝酒也像喝水一樣,損
害自己的心智。所以佛陀制戒,除了「不殺生」、「不偷盜」、「不
邪淫」、「不妄語」之外,還訂定「不飲酒」戒。
殺生是非常殘忍的事,是很重的罪業;而不該得到的卻去偷、搶、騙
,也是很大的罪業。
至於家庭的健康和諧,是建立在夫妻彼此尊重、相互愛護上。如果妻
子不守婦道或先生超越規矩,產生「婚外情」,會衍生很多家庭問題
,很多社會問題正是出自不健全的家庭,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除此之外,佛陀也叮嚀我們要守口業,因為一言可以定國,也可以喪
邦;一句話能救人,也能害人。所以開口動舌前一定要慎思,以免自
誤誤人。
至於「不飲酒」戒,也許有人會疑惑:喝酒又不傷人,也不犯偷盜,
而且酒是用米、麥或水果製成的,不會殺生,為什麼不能喝?
佛陀制定「不飲酒」戒,是因為喝酒會使人心性不定,阻礙智慧開啟
,若酒毒很深,甚至會使來世迷失心智──一生下來就癡呆,像宿醉
未醒一般。所以如果要時時保持智慧明朗、情緒穩定,就不可犯酒戒
。
但是對於喝酒已成習慣的人而言,要戒酒並不簡單;有些人要戒菸、
戒毒,也覺得很難。我曾聽人說:「戒了很多次,都沒成功。」我告
訴他們:「不怕戒不成,只怕不肯戒。」只要真肯戒,總有一次會成
功。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氣,若有不好的習氣,就需要「戒」。如果想要
有好的氣質,讓人見了、甚至聽到名字就起歡喜心,就要言行一致,
真正投入人群,用大愛、感恩心去付出,如此就能廣結好緣。
我們要擔起如來家業、做好慈濟志業,一定要慈悲與智慧合一,顧好
自己的言行,才能受人肯定、信任,而這一切都要從日常生活培養起
。
心中有戒、不犯錯,所做的一切就不會後悔,心也就能了無牽掛、安
然自在,這即是解脫。
《無量義經》裡有句經文是:「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意思是心恆
常清淨寂靜,無任何邪念、煩惱。
想要有靜寂的心,先要摒除惡念、培養正念,也就是「淨化己心」。
心清淨了,對於外在的境界自然能觀照得清清楚楚。
剛才靜坐時,大家的呼吸聲清晰可聞,可見靜的境界是多麼明朗。我
們要時時保持心境寧靜,不要因為獲得掌聲就迷失自己,也不可因為
受人毀謗就起心動念。只要捫心自問,為什麼別人會毀謗自己呢?自
己是否有做錯、說錯?只要問自己,不要責備別人。
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些唯
有在心很寂靜時,才能清楚地分析,不會判斷錯誤。所以「其心禪寂
,常在三昧」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的經文是「恬安澹泊,無為無欲」,意思是心中無欲,就能寂
靜、輕安、自在。
當年我住在普明寺後的小木屋時,心很寧靜、安然,每天抄經書,體
會經文的意義,那分法喜實在無法形容。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即使我再怎樣形容當時是
如何恬安澹泊,別人也無法體會。那時,我窮得連買水果供佛的錢都
沒有,只好以虔誠之心來供佛──在戒場受戒時,我在胸前燃卍字;
住在小木屋的六個月期間是燃臂(註2),每個月燃一次。當時雖然
身體很痛,但因為一念虔誠,我的心卻是快樂的。也因為有這層對痛
的深切體驗,所以我現在常勸人不要埋怨「痛苦」,要說「痛快」;
這不是空口說白話,是我真正親身體驗過的。
還有一次,我母親坐飛機來花蓮看我,我知道她要來,就到機場去接
她,但是身上沒有分文可以坐車,只好從普明寺走到機場。她下午三
點多到達,我十二點就出門,走到機場時,已是三點十五分了。原本
我以為只要接到媽媽,就可以一起坐車回去,沒想到媽媽卻搭錯巴士
,被載進城裡去了。我只好再往巿內走,到了巿內已將近晚上七點。
當時雖然沒有錢,心中卻覺得很寧靜,並不會因為沒錢坐車、買菜而
不安。那分開闊、淡泊的心實在是一種心靈的享受。
若能達到「恬安澹泊,無為無欲」的境界,自然「顛倒亂想,不復得
入」,邪見妄念不會進入我們的心,什麼境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什
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都會很明瞭。
剛才,一位委員向我說:「師父,您的見解很前瞻,社會上該做的事
,大家還未發現時,您已經開始呼籲了。」我問她是指什麼事?她說
是關於提倡餵母奶。
前陣子慈濟醫院整型外科簡守信醫師去菲律賓參加義診,回來之後,
他向我說:「師父,現在要請您呼籲一件事。」我問是什麼事?他說
:「請您提倡媽媽生產要餵母奶,這樣不但可以減低乳癌的罹患率,
也能增加親子的感情。」
其實,我不僅提倡餵母乳,早在建慈院時,我就提議婦產科應讓母親
和新生兒在一起。
女性最美的時候,就是餵母奶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在胸前,真的是
心肝寶貝,而孩子吸吮的樣子,真的好甜、好可愛。母性的光輝就是
在這一刻,女人的美也是在這一刻。
但是,這樣的畫面如今已經很少了。現在的孩子不是媽媽的孩子,而
是牛的孩子,因為都是喝牛奶長大的。而且現在的人小時候喝牛奶,
長大了吃牛肉、啃牛骨,多麼殘忍!難怪會缺乏柔軟心和感恩心。
以前的人懂得回報哺育之恩,現在的人卻說:「我為什麼要孝順?誰
叫他要生我?」這種違逆的話,我聽很多年輕人說過,聽了心很痛。
十幾年前要建慈院時,我就一再建議婦產科可否母子同房,讓孩子喝
母奶?可是當時台灣流行喝牛奶,所以他們都說不可能,大家都喝牛
奶,美國人喝牛奶才長得高大健壯。但是,現在我卻聽說美國人也開
始提倡餵母奶了。
那一天簡醫師提出這件事時,我說:「我已經呼籲了,但是現在許多
婦女都要上班,餵母奶真的不方便。」簡醫師說:「師父,沒關係,
您就告訴她們在上班之前,先將母奶擠出來存在冰箱,這樣就可方便
餵食。」我聽了覺得可行。只要母親們多用心,還是可以克服現實環
境的不便。
近來,有些報章雜誌也刊登提倡餵母奶的文章。報導說,餵母奶能減
輕環境污染,因為社會上所有嬰兒都喝牛奶的話,就要養很多牛,而
牛要吃很多草,只好把樹砍掉,種草給牛吃;還有牛的排泄物會污染
水源。
諸位,「自然生就自然養」,餵母奶是天經地義的事,對母子都有益
,可是多年來卻未受重視。所以說要有智慧,要不然社會上種種觀念
紛歧混雜,人家怎麼說就怎麼做的話,往往會有錯誤的行動。保持心
境淡泊寧靜,智慧才能顯現。
《無量義經》還有句經文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多美的意境
啊!我非常喜歡這句。
以前每當停電,我就高興地點起蠟燭。那時,周圍一片黑暗,沒有吵
雜聲,凝視著散發柔和光明的燭燈,心很靜,那種心境和氣氛真的很
美。
三十年前,慈濟沒有什麼文宣組或筆耕隊,慈濟月刊的文章都要我自
己寫,而且還要工作及訪察貧戶。有時候心會被文字拖著走,每當我
的心浮動時,我就趕快起來,站在佛前看燭燈。燭燈在亮處雖沒有作
用,但天黑之後,燭燈的作用就很大。所以我常發願要當一盞燭燈,
在黑暗的角落,提燈照亮人間路。
心境能到達「靜寂清澄」的境界,就很自然能「志玄虛漠」──所發
的願、所立的志,如虛空一般寬廣宏大,普天之下無不愛的人。有了
這種宏觀的大願,就會很自然地發出大力量。
心很寧靜,沒有煩惱、顛倒,就能看透人間事,了解世間需要什麼、
應以什麼態度來入世,於是能很自然地發願立志,走入世間做該做的
事。這分志願可以輕易變更嗎?不,要「守之不動」;必須守多久?
要守「億百千劫(註3)」。
所以,發願之後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句「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不是
只有這一世,而是未來生生世世一直做下去!
有位資深委員曾告訴人家:「我往生時,你們要記得在我腳底,一腳
寫『慈』,一腳寫『濟』,讓我快去快回。」慈濟人就是要有這種決
不退轉的心態。只要我們「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時間一久,自然
能「無量法門,悉現在前」,這多好啊!還要去哪裡求法呢?只要守
得住,八萬四千法門就會呈現在面前。
如果用心去做慈濟工作,就可以印證佛法的道理。例如什麼是「法喜
充滿」?當你用心幫助別人脫離貧苦急難或是化解煩惱,看到對方很
高興,自己也滿懷歡喜,這就是法喜充滿。我常對慈院志工說:「世
界上最美的臉孔是病人的笑容。」看平常人笑還不一定覺得美,但是
看到病人的笑容,真是滿懷歡喜!
志工用盡心思去付出,不論病人是什麼病,也不論病人有多髒、氣味
多不好聞,都會幫他們洗澡、按摩。當病人笑著說覺得比較輕鬆時,
志工從內心喊出:「阿公笑了!阿嬤笑了!」那分衷心的歡喜,證實
平日所學、所用的,的確是妙法;若不是正確的法門,哪能使他人歡
喜、自己也歡喜呢?
只要我們守住救人的志願,盡力為人群付出,用心面對一切人事,則
無量法門就會一一現前,而能「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所以,「一
門深入」就對了,莫再到處尋求。
也許有人會認為,「發願偈」中有一句「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要
去學無量法門,這是誤解了。其實,所謂「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博
聞愛道,道必難會」,牢牢守住一個法門,才能深入體會;一理通就
萬理徹,自然所有法門都能了解。不要到處尋求,否則會亂了自己的
心。
速乘「白牛車」度眾出火宅(註4) 慈濟菩薩道是普度眾生的大乘法門 |
佛陀來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說了四十二年時,世間眾生修持佛法的層
次漸漸提高,佛陀認為說真實法、教菩薩法的時機到了,於是開始講
述《妙法蓮華經》。
經中有一段文,描述一位長者的大屋子起火了,長者呼叫他的孩子們
正快跟著他跑到屋外,但孩子們正快樂地玩耍,大火即將燒身也不知
害怕;不論長者如何呼喊,孩子們仍相互嬉戲、不願逃出。
長者知道孩子們各有喜好的玩具,於是告訴孩子們,屋外有羊車、鹿
車以及大白牛車,車上裝著各種玩具,只要到了屋外,就可得到喜愛
的玩具;孩子們聽了非常高興,才爭先恐後跑到屋外。孩子們問長者
,裝玩具的車子在哪裡?
長者認為,自己財富無量,而且每個孩子都很疼愛、並無分別,所以
每個孩子都給一輛最大、最美、裝著所有奇珍異寶的大白牛車,而不
給予較小較低劣的羊車、鹿車。
這三種車子分別比喻三乘法──小乘、中乘、大乘;亦即是聲聞乘、
緣覺乘、菩薩乘。羊車是形容聲聞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小小
的羊車不能載貨物;鹿車是形容緣覺乘能度己兼度親屬,好比鹿車能
載少許的貨物;大白牛車是形容菩薩乘不但度己且能普度眾生,好比
大白牛車能載運許多貨物。
佛陀來人間,苦口婆心演說大乘法門,就是希望大家捨去羊車、鹿車
,乘上大悲大智的白牛車。
諸位,你們現在已經在大白牛車上,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走慈濟
菩薩道沒有錯!」不論你們在哪個國家、哪個角落,只要把佛法用在
生活中,將菩薩道呈現在人間,就對了!
我真的很感恩大家,很多人平日遠在他國,還不曾看過師父,就已充
分將慈濟精神落實當地;雖然有形的距離很遙遠,但是我們的心很貼
近。
我們的緣是生生世世結來的,過去生若沒有結緣,今生你們聽到慈濟
就不會有歡喜心,聽到我的名字也不會歡喜。有很多人還沒見過我、
只聽到我的名字時,就會夢見我的形相,我問他們:「你夢見的人跟
我長得像不像?」他們說:「像得不得了!」諸位想想,這難道不是
緣嗎?
我們要相信因緣果報,過去生有這分因緣,到這一世就有相見歡喜的
果報。「無量」從「一」而生,有了這分好因緣,要趕快再去每個地
方播種。
諸位都是福中之人,也是勇猛精進的人,期待大家把握福報、發揮勇
氣與毅力,用心推動佛教的精神與慈濟的文化,生生世世精進不懈!
註1:一大事因緣──佛陀出現於世間之唯一大目的,是開顯人生之
真實相。
註2:燃臂供佛──以點著的香在皮膚上燃出疤痕,藉此表達心中對
佛陀之至誠敬仰。
註3:劫──為梵語之音譯,意譯為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非年月日
所能計算。
註4:火宅──比喻世間危脆無常,種種煩惱熾盛如火。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