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台灣飛機行程大約四小時左右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一帶,最
近遭受霾害;據報導已有多人喪失寶貴生命,而因此罹患相關疾病者
為數亦不少。該地區已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宣布為國際災害區,目前國
際社會已伸出援手投入救災的工作,而當地慈濟人也盡一切所能關懷
這次災害,並且發放了上萬個口罩給民眾應急。
我們首先要對因此災害而喪命以及罹患疾病者表示難過之意;此外,
我們也要對因大火而被燒毀的廣大森林感到悲哀。據了解,造成霾害
的森林大火,肇因於某些人為了商業目的進行燒山;因此,此次霾害
可說是大地的反撲,人類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竭澤而漁,終致使自己
的生命存在受到威脅和傷害。
其實,造成霾害的森林大火,所傷害的不只是當地的人和森林,也不
只是當地自然界中的有機生命鏈遭到破壞;影響所及,甚至於整個地
球的生存環境都可能橫遭巨變。
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一直把大自然當作工具,從宰制的角度去看待
大自然,從而無法真正愛護大自然;而大自然也就在人類工業文明和
商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不斷受到破壞。人類目睹這種巨大悲劇,雖然近
幾年來環保意識開始抬頭,但是尚未廣泛地深入人心。
人是一種自然存在,必須透過自然來確證生命和發展生活;因此,當
人在強調利用厚生的同時,必須不斷使大自然的內容更為豐富。只有
大自然因為人的愛護而不斷復活茁壯,而後人的生命才能得以綿延不
斷的發展下去;如果自然頻遭破壞,到頭來將導致人無法生存──這
也就是說,如果自然不再成為自然,人也就無法繼續成為人。
東南亞的霾害已經預示了警訊,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已經到了一個可
怕的臨界點,人類再不愛護大自然,甚至設法去豐富再造自然的話,
人就會失去生存的憑藉。
自然本來就是人的生命世界,人必須從狹隘的工具主義的自然觀中解
放出來,轉而以有機有情的角度去愛護以及融入自然,讓自然和人形
成你儂我儂的和諧親密關係。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從自然中直觀人的
生命,並且體觀同體大悲的精神。
大自然本無國界之分,關心大自然亦不應有地域之區別,而是全人類
共同的責任;為了人類以及其他有機生命,讓我們堅決地一起攜手讓
自然不斷活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