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的「宗教」之路 回顧九七──生活、社區、文化、省思 |
|||
《專題報導》 | |||
撰文/葉文鶯 慈濟發展至今,在獲得關懷社會、淨化人心的肯定聲中, 回應證嚴上人「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之召喚的,究竟是什麼聲音? 慈濟發展迅速, 有人認為其原因在於證嚴上人樹立了一個值得崇敬的人格典範, 令人心嚮往之。然而參與慈濟的人若僅止停留在典範崇拜, 未能深入其中的宗教基礎,則慈濟的發展是否將存在著危機? 任何宗教都與「行善」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但是宗教精神具有更超越的意義; 讓我們藉由慈濟所推動的人間佛教與心靈淨化, 來自我檢視是否掌握了其要旨。 證嚴上人「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主張,師承印順導師所提倡的「 人間佛教」。三十二年來,慈濟凝聚眾人愛心推動慈善、醫療、教育、文 化、環保、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等志業,教導會眾將理念與行動結合,以 佛教出世精神積極從事入世工作,這使得宗教信仰由信徒個人心靈的淨化 ,擴及社會教化的功能。 有人肯定「人間佛教」符合時代人文思潮,卻也有人認為當前台灣的「人 間佛教」變得過於淺化、甚至俗化,為宗教染上了功利色彩;例如許多人 追求現世福報、假藉宗教名義圖利。因此,慈濟廣開善門接引眾生的人間 佛教走向,也不免引發討論。 回應召喚的聲音 證嚴上人經常勉人「為善要競爭」,他認為身體力行才能體驗佛法的妙義 ,加入慈濟沒有任何條件限制,只要有心助人便可成為慈濟的一員。這個 說法遭致部分人士以為上人的教化欠缺佛法,慈濟不是佛教團體,而是民 間慈善團體之議。 有人說慈濟透過有形的建設與人道關懷,濟貧教富、淨化人心;卻也有人 指出,這種教化只在服事人間佛教和倫理,修福不修慧。 若從淨化人心的廣大目的縮小來看慈濟人的行為,在茶會、幸福人生講座 的「現身說法」中,不乏因加入慈濟而改變自己心念與行為的人,他們的 改變不僅受到證嚴上人的言行教化影響,其改變的動力往往自體證而來; 加入社區環保資源回收、國際賑災或訪視貧戶,使得許多人的慈悲心在一 彎腰、一投足間被啟發。更值得重視的是,這些人的改變不但影響其家庭 關係的互動、增進家庭幸福與和諧,同時也教人看到社會祥和的可能性。 把宗教信仰定位在個人心靈層次的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教授余德慧說 ,當一個人感受到孤獨、受苦,進而思考他與宇宙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 人的關係時,便產生「自降」與「順服」;當一個人把自己放在最低下的 位置,才會生起慈悲心;而了解人生無常的道理,方有可能在每個當下活 得真誠而不糊塗。他說:「一個人若能在剎那間『順服』,因為順服而被 召感,然後一同去做事,這是幸福的。」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張維安在其發表的一篇論文「佛教慈濟與 資源回收──生活世界觀點的社會學分析」中則指出,廣大的慈濟信眾也 許其所持的理念與證嚴法師有一些距離,但是仍具有行動轉轍的功能意義 。慈濟入世的宗教理念強調的是實踐而非念經,「受慈濟影響的人,在日 常言行之中、每一個俗世的職務裡,默默地『實踐著』這些理念,不必有 太多的口號,只是實踐,就像教育的效果一樣。慈濟的傳播作為一種社會 教育,對社會中的成年信眾,正進行著深刻的影響。」 張維安認為,暫時不論這些慈濟人的行動是為自己累積功德,還是為社會 秩序而努力,也不論其詮釋是否合乎法師的原意,即使行動者行動的主觀 意向原來是為求自己的功德,但卻無意間帶來了社會風氣的改善。 形塑更多的典範 「人是有限的個體,但是證嚴法師將一個個體的有限性做了最寬廣的開展 ,使人願意去效法、學習這樣的人格典型。」花蓮師範學院社教系講師林 偉信說:「證嚴法師令人感動之處在於他依於深厚的宗教信仰基礎,把人 的慈悲心發展到最極至處,並且躬身踐履,從而激起他人不忍人之心的共 鳴,這並不是每一個宗教信仰者都能有的開展。」 林偉信認為基本上信仰應是一股深化於人內心的一種「相信」,基於信仰 從而使人去相信某些價值、判斷或是預設,並且相對應的如實開展出一些 有意義的實踐。若以上述觀點視之,證嚴法師一生致力的志業正是他基於 對佛教信仰的「相信」,所行出對人世間最真誠、自然的深切關懷,而就 在這種不勉強、不刻意的自然實踐中,一些世俗化的扶貧濟世的「意義」 便也隨之全然透顯。 也因此,他以為一位宗教信仰者不應只是以行動來帶動信眾「知道」應做 些什麼事而已,更應適時的展現支撐自己行動背後的信仰理念,讓信眾一 同分享進而共同走入「相信」之境,如此實踐才能在一定信念的支撐下有 更寬廣持續的可能發展。 林偉信表示,在慈濟團體中,也許大多數的人都只是「知道」、「看到」 法師的濟世行動是值得效法、學習的,但是事實上可能大多數的信眾都不 清楚(甚或不真正相信)法師背後所涵蘊的寬廣佛法慈悲理念。這種以單 一人格典範而非以普遍的理念為依據的行善志業發展,是容易發生危機並 且值得信眾再作深思的。 一位慈濟會員認為:「證嚴上人所說的雖然不是大道理,卻是他身體力行 的修行體驗,一般人即使知道,要做也不容易啊!所以他的話語能打動人 心。」他把證嚴上人視作一名「乘願再來菩薩」,因上人號召眾人行善助 人,讓人有正確的人生方向可遵循。 然而,佛是覺者,是人修持轉凡成聖的典範;無論皈依佛陀或皈依證嚴法 師,都不該是為了獲得加持或救贖,而是以之為典範,效法追隨。林偉信 進一步提出建言:「慈濟人不應只是崇敬證嚴法師的人格典型,而是要形 塑更多證嚴法師的典型,讓每一個人知道自己也可能成為另外一個釋證嚴 ,發展出自己的人格,而不是一味地追隨。」 導正功利的心態 慈濟團體龐大,有人真誠護持,卻也不可避免有人心存利用,這兩者之間 其實是無法等同的。 一名慈濟會員表示:「慈濟廣開善門讓很多人進來,每個人的發心程度與 行為動機很難預測,固然有人抱持世俗的心態加入或利用團體,不過偶爾 也可能『迴光返照』一下。我把推動慈濟志業發展視作佛法修行的一個門 徑,上人開了幾條路給大家走,縱使有不完美,也不能苛責。」 「轉凡入聖的路子很難走,退轉是家常便飯,慈濟有一股力量拉著會眾在 修行路上不時往前推進,這是比較踏實的作法。很多人無法深入經藏、靜 心念佛,但是上人告訴他們:照顧好自己的心念,提起善念、勤耕福田; 當慈濟制服一穿,至少心裡有個聲音,提醒自己要端正行為。這便已達到 實際教化人心的目的。」 一位非慈濟會員在表達對慈濟團體的看法時提到,宗教的為善對人我都有 好處,即使其中存在著競爭,卻不具排他性。慈濟團體推動佛法人間化, 倡導「從做中體驗」,它讓「最深奧的道理藏在於最平凡的行為之中」, 不過一般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卻容易輕忽其中深刻的意涵。 釋昭慧法師在《佛教倫理學》中指出,眾生根機萬千差別,依其發心不同 而分成三類:增上心、出離心、菩提心。增上心是希望來世所得果報比今 生更加增勝,在佛法看來雖屬功利心態,但是只要手段正當,也還算是正 當的發心,只是夾雜所愛的染欲之心,縱使樂善好施、饒益有情,也不過 感得人天福報而已。 由此看來,宗教發展被指為功利心態的現象若要有所導正,必須從個人的 發心做省視,團體無法強制。誠如一位法師所言:「佛教發展從單純的寺 院法會,走向成立學院、發展文化事業、電視台,處處可見佛教與大眾的 生活、藝術相結合,宗教活動不再只是單一的儀式,這些管道都在發揮社 會教化的功能。」他說,儘管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仍多數停留在「祈求」與 「被給予」階段,但是當團體能夠吸引眾人加入,便有責任讓大家漸漸從 中學習、修正功利的想法。 長遠的宗教之路 佛法究竟利人、利己?慈濟人投入志業是為增添個人福報,還是為了促進 社會秩序?很難從單一角度論斷。余德慧說,慈濟、佛光山和法鼓山等佛 教團體,無疑都是大慈航,身在裡面的人不會多想自己身在何處,因為這 條船會朝向善的目標航去;然而,如果一個團體在「團結」之外,又能「 自降」,則團體的活力更能展現。 林偉信也指出,宗教信仰與行善濟世志業是可以有更密切關聯的,但是對 慈濟大多數的信眾而言,卻不一定有很大的關聯。設若僅以人格典範崇拜 的因素而來參與慈濟的人,能更深刻的體會、理解支撐著證嚴法師行儀背 後所有的佛法基礎,則慈濟人所走的將不僅只是一條類同於世俗化的「慈 善事業」之路,而是一條更長遠的宗教(佛法)濟世之路。 「以一個更高的期待來面對慈濟志業,也許慈濟不應僅止於以作為一個廣 博眾施的慈善機構為滿足,更應適時、有效地凸顯其宗教信仰與行動志業 相聯繫的積極特質,藉四百萬信眾來開展、傳衍行動志業背後的信仰理念 ,以佛法育成慈濟人、且以慈濟人人皆為典範之勢,發揮更大的淨化人心 的社會功能。」 回歸自性的省思 英國哲人懷德海說:「宗教是一種信仰的力量,用以清潔我們的內部。」 不管非慈濟人看慈濟,或是慈濟人看慈濟,既論及宗教與心靈淨化、人間 佛教與世間利益,終究不可擺脫「自心」的省察。 心靈的淨化可以透過很多方式達到目的,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心靈淨化 不能只倚賴一位精神導師,慈濟人必須進而思維:我為何在這裡?為什麼 要做這件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