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大愛印山灣
《千手千眼》
撰文/楊倩蓉

九一年大陸華東大水,漫延範圍之廣、災情之慘重,
受到國際關注,各國救援物資紛紛運向災區。
對特重災區安徽而言,
慈濟的濟助物資雖然不是首先運達,
救災工作卻做得最久、最務實。
當時,全椒縣流行以「挑燈夜戰」來形容慈濟以兩個月時間,
為災民趕建十四座慈濟村的盡心盡力。
在救急工作上,
除了趕在冬季來臨前,發放救助金與棉衣,
考慮到來春的莊稼,慈濟又提供了種子與化肥,
讓災民生活很快地穩定下來;
而慈濟村的興建,也帶動當地如磚廠、瓦廠、
水泥及建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沒想到,元氣大傷的安徽五河與固鎮
兩低窪縣的農田,天災猶頻仍交替──
除了旱災與蟲災接踵而來,連年水災再度淹沒大量耕地。
五河流傳的俚語:「七分山、三分灣(指窪地),不是旱的山、就是淹的
灣,三灣一起收,十年九沒有!」
為當地農民艱困的生活環境作了最貼切的寫照。



「你們這些人心地實在太善良了,發物資給我們還向我們說謝謝,我是真
的受到感動了!」開車的司機透過車窗玻璃,望著一排排剛領到物資的返
家災民,忽然開口對我們說。

五河縣朱頂鄉是我們來到安徽省的第一個發放點,為了讓兩萬七千多位災
民能夠順利領到物資,當地領導早在元月六日發放日前便集結村民與工作
人員進行實地演練,並特地增加朱頂中學的兩個出入口,將道路改為暫時
性的單行道,以利發放動線的流暢。該校師生也自動至現場幫忙。

在彼此互助合作下,發放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每村都出動一輛拖拉機來
載運物資,災民與拖拉機都井然有序地在道路兩旁排了好長一段隊伍,負
責棉衣棉被供給的全椒被服廠工作人員也在現場監督作業。

被服廠翟義經理表示,與慈濟合作已邁入第五年了,在製作過程中,慈濟
人會定期前來視察品質,務求做到盡善盡美。雖然,慈濟人對衣被品質的
要求特別多,但翟經理說:「慈濟來我們這兒賑災,這是我們應該配合的
!」

奔入雨中,
為不忍災民淋雨受凍


第二天在曹老集中學發放時,忽然下起滂沱大雨,怕災民淋雨、受凍見師
兄姊將發放品送到災民手中,還向他們說謝謝,一旁圍觀的民眾,師兄姊
來不及披上雨衣,便急忙奔入雨中,迅速將災民二扶持至各發放區領取。

見師兄姊將發放品送到災民手中,還向他們說謝謝,一旁圍觀的民眾有些
不解,但一上午下來,看到師兄姊全身淋濕了依然笑瞇瞇地向大家問好,
並為災民凍裂紅腫的手掌與耳朵塗上凡士林,一些民眾也開始下場協助發
放,主動幫歲數較大的老人家搬提物資。

雨勢夾雜著冰冷的空氣凍紅了大家的臉孔與手掌,在台灣開麵包店的許榮
隆為了讓災民儘早拿到物資好上路回家,心中一急,竟帶著災民,對著棉
被區的工作人員脫口而出:「麵包一床!」讓大家笑彎了腰。而陳寬博身
上的嚴重骨刺雖陣陣發作,仍強忍著疼痛,掛著微笑,不斷彎下腰來將棉
被一一送到災民手中。

發放畢即將離去之際,一位災民冒雨折回走向我們,揚了揚手上的棉衣,
高聲地說謝謝。當賑災團的車子行經災民身旁時,多數都挺有默契地摸了
摸方才塗上凡士林的手與耳朵,向我們揮揮手。甚至,還有許多到現場幫
忙的學生拿出本子,要求簽名、寫幾句話留念,師兄姊便將靜思語一句句
地抄上,鼓勵這些可愛的孩子及時行孝、行善。

三天的發放過程中,志業中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與德禕師父一行人也抽空
前往附近村落,探視災民的生活狀況,並拜訪幾戶人家。有災民上午領到
麵粉,下午即做成麵條,並熱情地要下鍋請我們享用;見一些老人與小孩
穿著剛領到的新棉衣,德禕師父忙上前問:夠不夠暖和?陽光溫暖的午後
,新領到的棉被已晾在竹竿上見見太陽了呢!

善苗出土,
因為當年慈濟曾播種


據安徽一位員表示,九二年在全椒有一場罕見的龍捲風,一夕之間將整座
村莊摧毀,附近慈濟村的居民都開著拖拉機,義務前來載送受災村民至醫
院療傷,並提供米糧救急。當時,慈濟村的居民表示,會自動自發這麼做
是因為──當年慈濟也曾這樣無私地援助過他們。

這位官員還說,慈濟留給全椒災民的不僅只物資,他以中國傳統文化去理
解慈濟的精神,認為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及諴正信實等慈濟文化,
這些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待人處事原則。
line3.gif (1618 bytes) line4.gif (1736 bytes) line6.gif (1718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