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術、醫德各佔一百 張世忠談醫學教育 |
|||
《專題報導》 | |||
撰文/葉文鶯 「醫德」通常被用來指醫師對待病人的態度,然而 慈濟醫學院醫學系主任張世忠認為,「醫德」不只是醫師的內在涵養, 應當是「專業醫療技術」加上「視病猶親的態度」。 在為「醫德」提供更廣義解釋的同時,他強調: 「醫術、醫德加起來並不是一百分,而是要各佔一百分!」 談到醫德,我們直覺想到的是一位對待病人態度和藹的醫師。然而,慈濟 醫學院醫學系主任張世忠,在為「醫德」下定義時,提出更廣義的見解, 他表示,「醫德不光是指醫師的內在涵養,而是專業醫療技術加上視病猶 親的態度」。 「醫術、醫德各佔百分」的觀念,正好也反映出慈濟醫學院主張科學與人 文並重的教育方針。張世忠認為,除了專業知識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啟發 學生的善念,「一個具有善心善念的人,日後不管擔任什麼職務,必然都 能善盡責任。」具有善心且善盡職責的醫師,自然也是張世忠眼中具有「 醫德」的良醫。 紮實專業基礎 醫師的養成首重醫學教育,自許為培育良醫搖籃的慈濟醫學院如何擬定造 就良醫的教育方針呢?八十六學年度新生迎新宿營中,張世忠為初進醫學 之門的學生解答了這方面的疑惑。 例如:慈濟醫學院設校在東部,師資來源是否因而受限?若師資來源有限 ,是否影響醫學專業技術的學習? 張世忠說,根據教育部規定,醫學系學生必須修滿二百五十二個學分才能 畢業,慈濟醫學院訂的標準是二百八十二個學分,比其他醫學院超出許多 ,可見醫學專業的訓練相當紮實;至於師資方面,校方除了延聘國、內外 優秀的教授講學,更亟力開發與西部、北部大學的遠距教學合作,豐富師 資來源。 此外,教育部大力推廣通識教育,目的在增進學生人文素養,慈濟醫學院 學生畢業前必須修滿三十五個通識課程學分,其中十三個核心課程包括: 慈濟人文、理則與修辭、社會服務、電腦應用、環保倫理、英文作文、健 康體適能與應用,含括哲學、美學、文學、體育、社會教育、宗教精神領 域,主要就是在塑造慈濟醫學生的風格。 張世忠表示,國外許多名校都是宗教團體創辦,人文基礎深厚;而慈濟的 人文特色,也希望藉由課程設計讓學生體會一二。不過,慈濟雖為佛教團 體,但「慈濟醫學院對學生只講人文精神並不傳教,其宗教色彩只表現在 社團活動中,例如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佛學社團等。」。 涵養人文氣質 「一位醫師平常穿上白袍的時間是八小時,其他十六個小時則是一個『人 』,因此他所學習的範圍不應該只有醫學,還包括其他生活知能、應對進 退之道、音樂及藝術鑑賞力、運動等等,我很鼓勵學生多培養第二、第三 專長,發展多樣化的興趣,讓生命更豐富。」 張世忠說,徒具醫術只能看病,兼具善心若無法藉由言語動作真正表達出 對病人的關懷,讓病人獲致最佳療效,那麼專業與善心仍有不足之處。他 認為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養,便是要達到學生在知識、人格、身心、社會 全面性發展的目的。 「醫師的養成在醫療技術方面往往到了某個階段,便達到一定的水平,這 時候存在於同行之間的最大不同,便在於人文涵養。」張世忠相信日後慈 濟醫學院畢業的學生也能在這個部分表現出慈濟醫學教育的特色,每位學 生在平凡之中展現自己的不平凡,他們對於人的了解、社會脈動的體察等 等,將會是學生時代所受人文教育薰陶的結果。 協助確立目標 回溯學醫、行醫的過程,張世忠表示,自其曾叔公行醫開始,家族始終未 離醫藥界,到他本人已經是第四代醫師,可謂家學淵源;再者,張世忠自 小耳濡目染祖父行醫風範,祖父親切對待病患、視救人為本分,無有貧富 貴賤之分的影像,深深留在他的腦海,所以很早就有了「模範」。 相較之下,現代人「克紹箕裘」的觀念淡泊,學生往往是遵照家長期望, 又或者成績優秀、考慮未來出路等因素而選擇就讀醫科。在此情況下,我 們不得不問:缺乏意願的醫學生如何成為良醫?醫學生的模範在哪裡? 據張世忠了解,真正一開始便抱定志願就讀醫學系的學生約佔半數,餘則 或考慮日後事業成就、或應父母期許,甚或受社會價值觀所影響;所以, 教授若能與學生多接觸、多談,引導他們思索己長或不足,學生們才能儘 早確立目標,在適當的領域裡做最好的發揮。 學生們固然不一定能像張世忠一樣在家族長輩中找到模範,但是向來強調 「身教重於言教」的他認為,優良的教授群可作為醫學生的典範之一。 醫德之議 身為醫「生」,不可避免地常與病人共同處在性命交關時刻,病人將生命 託付給醫師,期待必然得「生」免「死」;但是醫師不是全能的神,一旦 病人病情不得好轉或甚至喪命,便有遭人怪罪不具「醫德」的情形發生。 對此,張世忠的看法是,存在於醫師與病家之間的醫療糾紛眾說紛云,即 使是醫療設備完善、醫護人力充足的大醫院,仍不可避免。 一般來說,病情嚴重到一般開業診所無法處置的病例,通常病況危急,加 上中途運送所造成的其他延誤,委實不能將結果單單歸咎一方,所以目前 對於醫療糾紛的處理便由醫界、法界等人士所成立的「醫療糾紛仲裁委員 會」提供裁量標準。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就張世忠所知,在部分的醫療糾紛中,家屬對醫師 的不滿,是發生在醫師進行緊急處置時,不經意在言語、態度上對心急如 焚的家屬造成傷害,若再加上治療情況不盡理想,則容易遭人詬病,特別 是急診室的醫護人員。而這也回應了他所強調的:良好的專業技術和善心 之外,還必須具備對人的了解和對待能力。
撰文/葉文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