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度時間 | |||
《琉璃世界》 | |||
撰文/孫秉森(慈誠隊員) 時間,來自無始、去回無終。 如何以有限的生命爭取無限的時間? 每看到「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墘坤福滿門」的對聯,就想到證嚴上人感 懷「又少了一歲」的話。初聽之下並不知究底?但細加思量,卻言之至理 ,不得不由衷地敬仰上人明睿智慧。 事實上,這也是長久以來人們對「時間」的錯覺觀念。 據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一九○五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即說「物體一 運動則時間的進行會變慢」;十一年之後,他又發表「廣義相對論」,更 指「只要物體存在,就使周圍的時空扭曲,時間會延遲,空間會伸縮」( 註一)。 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物體運動」。以開車為例,那是速度與時 間的較勁!若言謂「節約時間」,在語意上尚可理解,但若認為「時間卡 緊(較快)」,則有待商榷。這也許是世俗凡夫對事相常本末倒置,致以 虛為實,指鹿為馬的落差吧! 時間本貌 如親密伴,似無情友 可是,「時間」又是什麼呢? 「時間」是一種虛無的假相,無形無體、無色無味。 在無盡無邊的宇宙空間中,時間來自無始、去向無知。駐足地球約四十六 億年,卻隨著人類文明的轉換,更趨向複雜化。 在人們日常經驗裡,時間是人類最直接的親密伴侶,亦是最冷面無情的戰 友。 人們對時間需求若渴,又愛又恨;有時揮之不去,有時喚之不回。剪不斷 、理還亂!但再無奈,總得與其相依共存,終極一生。 時間淵源 溯自上古,見於曆法 追溯中國人發現時間源遠流長的歷史,可回到《周禮》所載「挈壺氏專司 漏刻之事」,即知先民採以注水浮箭辨分晝夜始自二千年前。再往前看《 通鑑》所載「伏羲作甲曆」,則知先民行使曆法已有六千年了。再再往前 看《史記》之「三皇本紀」,更確知老祖宗們善於觀天測候亦早自數萬年 了! 尤其,在孔子《論語》末篇「堯曰」,知堯相禪讓位時,必一番告誡:「 天之曆數在爾身,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之後,舜照此傳禹 。足見上古君王以歲時運作為要政,而認攸關國之興亡為己任。 但由於民智未開,傳統崇尚自然生態衍變篤信「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深柢 固,因而在時間的應用上,總難跳脫出自主規畫,仍依順拘泥群體規範。 時間屬性 一息尚存,即可享用 如果府上有本《黃曆》,請快快拿出來看看!那是古今中外唯一流傳最久 及暢銷的「名著」,那是縱橫中國農業社會的「土產」,那是歷代先民食 、衣、住、行……的時間手冊、知識教本、生活百科、家庭通書。稍從現 存的宋版本算起,至今亦有七百四十多年了!(註二) 姑不論《黃曆》實用性如何,但就時值二十一世紀現代文明而言,在物質 方面──科技已猛進,在精神方面──心靈待重整之下,似嫌不敷用。何 況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因緣造化,豈能傳承古代「統籌管理」方法,而侷限 於共同的模式? 誠然,時間屬於大眾,且能賦予各人「假公濟私」獲得擁有,但務必是人 的生命尚存在才能「享用」。時間若是水,則人似得水的魚。不過,有人 重視時間的多少,有人在乎生命的長短,要是認知萬物終有成住壞空、凡 人必有生老病死的事實,就能體悟水與魚原是不可兩者如願的。 時間真理 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那麼,如何以有限的生命爭取無限的時間呢?我以為引述《六祖壇經》其 中一段或可迎刃而解迷思。 話說永嘉玄覺禪師自溫州慕訪惠能大師,但玄覺生大我慢,惠能大師問他 何以故? 覺曰:「生死大事,無常迅速。(人的生死問題大,無常到來也快,哪還 有時間管威儀!)」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既然知道生死是件大事,為何不去 體會不生不死的真理,以了卻無常迅速的生死呢?)」 覺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如能體認自性時,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 死,若真一了百了,那生死自然也無快慢可言了!)」 師曰:「如是!如是!」(大師知玄覺明白佛法,已徹悟禪機,即說:就 是這樣!就是這樣!) 是因此,學佛者並非無視於時間的事實存在,而是不在乎既定的存在而不 在乎既定的存在而存在,那才能超越間時,置死生於度外! 註釋: 一、參閱「最新時間論」,牛頓雜誌,一九九三年七月一二二期;也可對 照《時間簡史》, 藝文出版 二、明代手抄本,係南宋寶祐四年(一二五六年)的《萬年具注曆》,現 藏於台北國家圖書館,列國寶級。《黃曆》通稱《農民曆》,又叫《皇曆 》、《會天曆》。美國發明家富蘭克林於一七三三年也寫了《窮理查的曆 書》,風行三十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