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貴與我 | |||
《悲無量心》 | |||
「阿貴一年生兩次,很辛苦, 家裡的經濟全靠阿貴支撐。 孩子一年要繳兩次學費, 多虧了阿貴的幫忙, 孩子才能夠順利地去念書……。」 撰文/楊倩蓉 「故事?過去的點點滴滴都是故事。」八十五歲的蔡林月珠阿嬤神態安詳 地躺在心蓮病房的病床上,在睡了一個安穩的午覺後,神清氣爽地開始說 故事了── 「阿貴一年生兩次,很辛苦,家裡的經濟全靠阿貴支撐。孩子一年要繳兩 次學費,多虧了阿貴的幫忙,孩子才能夠順利地去念書;所以我們都是看 牠的臉色,阿貴高興,我們就高興。」 「阿貴!」談起阿貴,阿嬤數度輕聲地喊著,「阿貴」原來是月珠阿嬤早 年養的一頭母豬。 早年家裡貧窮,雖然月珠阿嬤的丈夫是教員,但她有八個孩子要撫養、要 上學,於是,住在桃園鄉下的阿嬤開始養豬來貼補家用。阿貴是一隻每年 固定生兩次的母豬,每當孩子們開學前夕,阿貴就剛好生下此月珠阿嬤一 直很感恩阿貴的幫忙。 陪著阿貴在豬棚裡過夜 即使家裡的經濟來源得靠阿貴,阿嬤也不願意讓阿貴太辛苦,她把阿貴當 成親人一般對待。當阿貴準備要生小豬時,月珠阿嬤一定在豬棚內徹夜陪 伴著,還會跟阿貴「嗯─嗯─嗯」地講話:阿嬤還在豬棚內清理出一條走 道,好讓阿貴能夠走山去上完廁所再回來,就不會弄髒豬棚,因為阿貴是 很愛乾淨的。 當小豬生下來後,看到阿貴一次要餵十七、八隻小豬太辛苦,阿嬤特地準 備一些奶瓶,將小豬輪流抱到榻榻米上親自餵牛奶,就像照顧自己的嬰兒 一般。小豬們吃習慣以後,每當看到月珠阿嬤手中的奶瓶,就會「嗯─嗯 ─嗯」地爬過來,知道吃飯的時間又到了。 剛出生的小豬必須送到市場賣,才有學費可繳;然而,當孩子們帶著小豬 上市場後,阿嬤也會開始煩惱──怕小豬在市場餓著了,沒有母奶可以吃 。所以,月珠阿嬤常常在孩子出門前叮嚀他們:「如果沒有賣掉沒關係, 記得要早點將小豬帶回來,好讓阿貴餵奶給牠們吃。」 在月珠阿嬤的心裡,她並不會為了想多賺一點錢而增加阿貴的負擔,相反 地,她還會想盡方法來減輕阿貴所承受的壓力,比如替人打毛衣、幫阿貴 餵小豬等,都是阿嬤的心意。有一回,阿嬤外出到親戚家,孩子忽然跑來 告訴阿嬤:「阿貴不肯吃東西。」在當時的鄉下,如果豬不肯吃東西,可 是天大的一件事! 阿嬤急忙跑回家一瞧,看到豬槽內的食物冷冰冰的,趕緊把食物重新加熱 ,不一會兒阿貴就唏哩呼嚕地吃了起來。孩子問:「媽!妳是摻了什麼東 西給阿貴吃呢?」她答說:「我那有摻什麼好料給牠吃,只不過把食物熱 一熱,阿貴要吃熱的。」如果有人說「豬是世界上最髒又笨的動物」,阿 嬤一定會糾正他們:「其實豬是世界上最愛乾淨的動物,甚至比人還要聰 明哩!」 除了養豬以外,阿嬤在後院裡也養了一些雞。有一次,有隻老鷹將後院的 一隻小雞給捉了去,飛到半空中的時候,孩子們跑來追趕,嚇得老鷹鬆了 爪子。小雞雖然獲救,肚子卻被老鷹的利爪抓破了一個大洞,阿嬤看了非 常心疼,連忙拿了較粗的線將小雞的肚子給縫起來,再抹上綠黴素,幾天 後,小雞的傷勢竟然康復了;這隻小雞長大成母雞後,只要一看到老鷹飛 來,就會立刻咯咯叫地張開翅膀,來保護牠的小雞。「禽獸其實也很聰明 的。」阿嬤說。 留一個空位給需要的人 月珠阿嬤對待動物如此,更別提對人了。阿嬤的女兒說:「媽媽教養孩子 就像養豬一樣,充滿愛心。不僅是對自己的兒女,連別人的兒女也是視如 己出地對待。」阿嬤的家就像公共食堂一般,總有一些別人家的孩子會來 家裡吃飯。他們當中不乏家裡有錢的,甚至三餐都是吃大魚大肉的,但是 ,他們還是喜歡跑到月珠阿嬤家裡來吃醬油拌飯,吃得嘖嘖作響,甚至還 在阿嬤家中過夜。 其實,他們是喜歡待在月珠阿嬤的身邊,感染她的愛心和溫暖。因為在月 珠阿嬤的眼裡,沒有一個是壞孩子,大家都是乖孩子;如果有人說這個孩 子壞,阿嬤還會站出來為他說話,即使是頑皮的子孩,在她的面前也使壞 不起來,久而久之,大家自然都變成好孩子了。 阿嬤的二女兒回憶說,記憶中,家裡永遠都是滿滿的一堆人。有從山裡來 的原住民,因為要到城裡念書,阿嬤就叫他到家裡吃、住;也有從鄉下來 找工作,或是經濟情況不好的親朋好友,即使家裡八個孩子已經夠擠了, 阿嬤還是歡迎他們;在阿嬤的心裡永遠有一個空位是留給需要的人。 阿嬤常說,在這個世界上大家都是好人,沒有壞人。她當會頭時,曾經有 人標了會之後逃得無影無蹤,阿嬤卻體諒地告訴其他人:「她是真的沒有 錢才會跑掉!」善良的阿嬤還要幫她代繳每個月的會錢,倒是旁人被阿嬤 這顆善心所感動,也就不去追究了。 上人曾說過一句話:「以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以鬼心看人,人人都是 鬼。」月珠阿嬤碰到的都是佛,不是鬼。 上午望彌撒下午當志工 當兒女長大之後,月珠阿嬤隨著兒女到美國定居下來,在美國接觸了慈濟 。 雖然全家都是天主教徒,但是在月珠阿嬤的心中,只要是濟世救人的宗教 她都能接受。當她無意間聽到證嚴上開示的錄音帶之後,覺得上人的開示 與自己的理念相當契合,於是走進了慈濟世界;常常是上午在天主教堂望 彌撒,下午便到慈濟美國分當志工,幫忙摺一些文宣傳單。雖然如此,月 珠阿嬤不覺得有任何衝突的地方方,她已經把兩個宗教的博愛精神融合為 一了。 阿嬤常常對子女說:「上人實在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因為她指引了許多 想做好事、想當好人的人一條明確的路,讓大家都有參與的機會,知道如 何去盡到做人的本分。」 漸漸地,子女也開始去認識上人與慈濟,他們才訝異地發現」」其實阿嬤 與上人的觀念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尤其在閱讀靜思語時,對於裡面的道理 與句子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他們從小就常聽阿嬤說過類似的話,尤 其是阿嬤以前常對子女說:「要善解別人,不要惡解別人!」他們覺得阿 嬤上輩子就認識上人,所以彼此的想法和說話才會如此契合。 九四年,月珠阿嬤的丈夫過世,由於子女分散各地,只留下阿嬤一人在美 獨居,十分孤單。九五年,阿嬤回到台灣桃園的舊家,與女兒住在一起, 享受含飴弄孫的晚年。沒想到九六年,阿嬤忽然病發到醫院開刀,才知道 罹患了直腸癌,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了。 滿心歡喜住進心蓮病房 回國後常跑花蓮親近上人的月珠阿嬤,在生命終點之前,希望住進慈濟醫 院的心蓮病房,雖然桃園到花蓮有一段距離,家屬探病並不方便,但是, 當他們看到阿嬤歡喜地住進心蓮病房,為人兒女的也跟著歡喜了。 心蓮病房社工吳芳倩說,阿嬤雖然是末期的病人,但是她的情況一直很穩 定。一方面是阿嬤對自己的病痛從不掛心、也不喊痛,她從不把精神放在 自己的身上。阿嬤關心周遭的人勝過自己。當你問阿嬤有沒有不舒服的地 方,她只回答說:「沒有怎麼樣!」 有一次,月珠阿嬤斜對床的一位阿嬤因為身上的痛楚,夜裡不由自主地反 覆大聲呻吟。第二天上午,那位阿嬤的兒子跑到月珠阿嬤的床前向她道歉 。 沒想到月珠阿嬤立刻跟他說:「拜託,這是病房耶!病人當然有權呻吟啊 !請你不要擔心,昨天晚上我睡得很好,沒有被吵到,其實你媽媽很不舒 服,你要多關心她。」 那位兒子聽了非常感動,因為他帶著母親進出醫院多次,卻從來沒有遇到 像月珠阿嬤這麼善體人意的人。 所以,他也將月珠阿嬤的精神發揚了出去,當看到鄰床的病人不舒服或需 要協助時,他會主動上前幫忙翻翻身,或代請醫護人員過來,院裡的醫護 人員、志工都可以感受到這是月珠阿嬤所帶給大家的善的循環。 阿貴的故事永遠講不完 到心蓮病房的志工與慈青們,都很喜歡去探望這位慈祥又可愛的老阿嬤, 聽她重複說著「阿貴」的故事。月珠阿嬤為什麼一直重複著阿貴的故事呢 ?因為在阿嬤的心裡,永遠都忘不了──阿貴曾經在她艱苦的歲月裡,幫 她度過不少難關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