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的名相 | |||
《琉璃世界》 | |||
佛典言「香」不勝枚舉 其中最重要的 莫過藉「香」比喻 佛法之修持與功德的寓意 香積:功德妙香積聚 撰文/孫秉森(慈誠隊員) 「民以食為天」,從維護色身生命看,「吃」原是件極自然、必然、無可 厚非,同時,應受尊重的事。 是故,慈濟每辦大小活動,幾乎無不適時供需茶水、餐點。雖僅止於解渴 療飢,難能讓人大快朵頤,但其恭敬待客之心,則毋庸置疑。 圓滿此一「神聖」任務的功臣,往往人不在檯面,所事又非全場主軸,必 須眼不見盛況、耳不聞拍掌,只有默默地、專注地、歡喜地……堅守爐灶 ,飲盡炊煙,像似點燃自己,照亮別人! 可是這個以廚房為道場的族群,不知來自別人封號?抑或自我標榜?竟然 以「香積」美譽居稱,卻鮮有人知所以然?因為佛典之外名不見傳。 尤其,「香積」與「香雞」同諧音,難免予人垂涎遐想素食譜中也有龍飛 鳳舞、鴛鴦三品、翠玉猴菇、冬蟲夏草……等等巧立名目,猶為食客刺激 胃腸或滿足口感的菜餚呢! 事實上,這與原典是大異其趣的。按《維摩詰經》之「香積佛品」載,距 以娑婆世界上方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佛國名眾香,佛號香積。香,係 離穢之名,宣散芬芳;積,即聚集之義,積聚功德。意指這佛正報殊勝莊 嚴,由眾多功德妙香積聚而成。 又這佛國的眾生鼻根偏利,一切以香為法,無須語言音聲,只要鼻識緣香 ,便可悟道。因此,其國香氣,超出十方諸佛世界的天人之香。 經云:有天近午時刻,當聞法中的舍利弗正肚饑,並想及大家也應同進食 吧!被維摩詰知覺,即入三昧,化作菩薩往眾香國乞食,為的是「願得世 尊(香積佛)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以樂小法者,得弘大 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據說香飯是香積如來從三祗劫來,積行大悲所薰的淨果,與我們世間老米 飯不同,吃了這甘靈美味,會令人罪垢脫落,身心自在(註一)。因此, 後人逐引「香積」之名,冠以「香積寺」(註二)、「香積飯」(註三) 、「香積廚」(註四)等,乃有跡可循。 智慧,點燃無價真香 佛典言「香」不勝枚舉,但並不單指鼻根所能嗅能辨的好香、惡香、等香 、不等香的「有情非情之氣分」(註五);也不單指「香為佛使」,必須 如何抹香、塗香、燒香等的方式來互心息(註六);更不單指得恭敬栴檀 香、沈水香、丁子香、鬱金香、龍腦香等,俾能「如是種種華香供養,施 主當獲三業清淨,身常香潔,一切見者皆生歡喜,生生處處身常端正得大 名聞」(註七)。 然而最重要的,莫過藉「香」比喻佛法之修持與功德的寓意。 佛陀為普度眾生,在「發大誓願」中之第四十三願,曾立下:「我作佛時 ,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 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註八)。此「其香普熏」正與成語「萬世流芳」均指美好 聲名之遠播彌久,亦是功德之彰顯! 佛以戒行諸善法示說:「不殺、不盜、不婬、不妄及不飲酒等,具此戒法 ,是人獲如是之香,有風無風遍聞十方,咸皆稱讚而得受敬」(註九), 此乃稱「戒香」。 同時,「奉行十善,敬事三寶,孝順仁慈道德恩義不失禮節。是香名曰隨 風逆風靡不周,照十方宣德一切蒙賴」(註十),此即「戒德香」。 而禪宗六祖慧能更有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等謂「自性 五分法身香」之說(註十一),莫不教以「智慧」之火點燃自我內心無價 的真「香」! 淨心,始得香之實相 作家林清玄在《我生命中的龍捲風》書中「心靜下來,就聞了香氣」一文 ,似有所悟。這與《法華經》之「法師功德品」中一句「清淨鼻根,能聞 一切諸香」是同理的。 一切唯心造,人心豈可不清淨無染?否則,再好的「香」也無法感受體證 ,並不能將「香」的名相轉向實相! 一、參考《維摩經講話》,竺摩法師著 二、寺名,在今陝西省長安縣,宋時改名開利寺。唐王維有詩「過香積寺 」,見《唐詩三百首》 三、僧家的飯食。見王維《王右丞集》之「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詩」,於 《全唐詩》或《四庫叢刊》。但僧尼因過午不食,晚食亦稱「藥石」 ,為療餓病之意 四、僧家之食廚。見《西廂記》第二回,元王實甫著 五、見《大毘婆沙論》卷十三或《俱舍論》卷一,大正《大藏經》 六、見《賢愚經》卷三或《法華經》卷四,大正《大藏經》 七、見《陀羅尼集經》十二卷。另於《楞嚴經》載有香嚴童子周利槃陀伽 、孫陀羅難陀等由於聞香,而發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是用心體證 ,非一般人用鼻聞 八、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九、見《戒香經》,大正《大藏經》 十、見《戒德香經》,大正《大藏經》。或靜淇著《人間園丁》之「戒德 之香」,慈濟出版 十一、見《六祖壇經》之「懺悔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