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 走出慈濟的路 
    因為已清楚方向 
    偶爾 孤獨來訪 
    有時 風雨來犯 
    抖落不留神滯藏的疲憊 
    再整裝 再向前 再細索 
    原來步步皆智慧 
    口述/何日生(台視新聞主播) 
    整理/陳秋山 
     
    慈濟大愛電視台讓我們感覺到, 
    愛是看得見、摸得著,可以實踐和分享的。 
     
    在慈濟世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浪子回頭的故事,很多人因為慈濟而人生 
    改觀,變得有愛心且積極。這意味著,在混亂的世界裡,人還是有希望、 
    可以被改變的;而那些被認為是壞人的,只要給予好的環境,一樣可以使 
    他們改過遷善。 
     
    這樣的故事,在人心浮動的現代社會,有廣為流傳的必要;而慈濟大愛電 
    視台,正肩負這樣的使命。 
     
    我們知道,電子媒體直接、迅速的傳播特性,對社會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就目前台灣的媒體發展來看,在一個二千多萬人口的市場中,累積了超過 
    一百個有線電視頻道在競爭,這樣的結果,已導致節目品質惡質化。 
     
    因為高品質的節目必須投注高成本,高成本必須有高回收,而這在目前極 
    有限的市場前提下,是不容易辦到的。於是大家爭先以聳動、色情、暴力 
    的節目為取向,以吸引觀眾收視為目的。 
     
    有線電視市場的開放,原本是希望能帶給台灣社會更多言論的選擇,更多 
    精緻節目的觀賞。但事實上頻道增多以後,並沒有讓節目品質提升,也未 
    幫助閱聽人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目前,只要某一節目型態受到觀眾的青睞,許多電視台就一一跟進,以相 
    同取向製作節目。像一堆怪力亂神的靈異節目,扭曲了社會對宗教的看法 
    ,使信仰變得很不純粹,似乎一談起宗教就等同於神怪、迷信,稀奇古怪 
    的神秘感不斷在螢幕上出現,並且爭相模仿;還有那些色情、暴力的節目 
    ,也是一樣。這種為了吸引觀眾、佔領市場而製作不健康節目的作法,會 
    對社會大眾產生負面的影響。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慈濟大愛電視台所標榜的,不光是這個團體所做的一 
    些善舉,也不僅在宣揚證嚴上人的精神理念,還播放如「西藏生死書」的 
    佛教節目,宣揚佛教以啟發人性光明面,引導人生正確的觀念,這在現今 
    混亂的媒體中是一個很好的訊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慈濟文化透過電子傳播,提供人們另一個思考的管道,而這樣的管道是現 
    今社會亟需的。當幾乎所有新聞媒體都在投觀眾所好,以炒作血腥、暴力 
    、色情的負面訊息為訴求,致使社會人心處於不安、涼薄的狀況下,大愛 
    電視台讓人燃起對生命的希望。 
     
    它所傳達的是一種可以分享、創造的大愛,也讓大家知道,愛是看得見、 
    摸得著、可以實踐的。它讓愛可以學習、可以犯錯、可以被諒解,這樣的 
    觀念透過大愛電視台的播散,讓人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以及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 
    撰文/何建明(民視記者) 
     
    每次採訪災難新聞的時候,看見穿梭現場的深藍色隊伍, 
    總不禁令我這麼想:還好台灣有慈濟! 
     
    每次在跑新聞,尤其是採訪災難新聞的時候,看見慈濟人深藍色的隊伍, 
    總是令人分外感動。 
     
    過去這幾年,台灣的災難事件,實在太多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 
    生一起重大事故;其中有天災,例如颱風、洪水,也有人禍,例如空難、 
    瓦斯爆炸。當新聞媒體聽到災難發生,趕赴現場的時候,通常可以看見三 
    種人:受災戶、救災人員以及慈濟人。 
     
    身為媒體工作者,我們不得不用手上的鏡頭,翔實記錄整個災難的經過。 
    這種感受,是痛苦而且矛盾的。因為秉於職責,必需在最短時間內,把災 
    情報導出去,也因此,在面對痛苦中的受災戶時,我們只能表示同情,卻 
    無法伸出援手。  
     
    這個時候,總是會看到慈濟人深藍色的隊伍,在災區穿梭忙碌,安慰受災 
    戶驚魂未定的心情,甚至當場架起爐火,為大家作飯,維持生存所必需的 
    體力。 
     
    而當失去親人的受災戶痛哭失聲,媒體、官員在一旁束手無策時,也只有 
    慈濟人可以走上前去,用佛法溫潤這些受傷的心靈。 
     
    一直到災難事件已經被世人逐漸淡忘了,媒體也不再大篇幅報導了,慈濟 
    人仍繼續關懷受災戶,照顧他們的身心所需。 
     
    我經常這麼想:還好台灣有慈濟。 
     
    我經常這麼想:為什麼政治人物不能多向慈濟學習?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學到慈濟「聞聲救苦」的精神,一起幫助需要幫助的 
    人,那麼,台灣將會是個多麼美麗的社會呀! 
    撰文/張聖岱(聯合報記者) 
     
    慈濟到大陸賑災,有許多人提出種種質疑, 
    但我卻從中看到了兩岸間的希望。 
     
    從事大陸新聞採訪工作已有五年多的時間。往來兩岸間,最常被人問起的 
    是:兩岸關係何去何從?尤其是面對兩岸的政治對峙及文化發展落差,經 
    常有種很強烈的挫折感。但是慈濟功德會到大陸賑災,讓我看到兩岸間的 
    希望。 
     
    當然,兩岸敏感的政治環境讓許多人對慈濟到大陸賑災,提出種種質疑, 
    例如:台灣還有很多人需要救濟,為什麼不把這錢留在台灣?中共有錢造 
    武器,就該有錢自己賑災,我們不需要再拿錢去給他們!這樣的論點忽略 
    了救濟與愛心是不該分國界、區域的,否則,國際紅十字會是否就不該成 
    立了? 
     
    再從功利主義角度來看,大陸的資訊在中共的嚴格控制下,民眾對外界所 
    知有限,媒體對於台灣方面的報導,更是以國會打架、社會犯罪案件等負 
    面消息居多。兩岸間的誤解與隔閡越深,只有增加台灣的不安全性;尤其 
    ,在較落後的大陸農村,當兵幾乎是唯一的出路,也是脫離農村戶口的方 
    式。 
     
    美國在六○年代以奶粉、麵粉援助台灣,贏得了大部分台灣人對美國人的 
    好感。當慈濟以親手遍布施的方式,把救濟物資送到最需要的人們手上時 
    ,這雪中送炭的情誼,不但直接傳遞了台灣對大陸的關懷,也常是潛移默 
    化人心的最大力量。 
     
    就我所知,慈濟在大陸的各項活動,已受到中共官方與媒體的肯定與重視 
    。舉例來說,一九九六年福建遭受賀伯颱風襲擊,慈濟派團前往賑災,當 
    年福建省選出的十大新聞之一,就是慈濟到大陸賑災;慈濟教師聯誼會去 
    年到廈門與老師進行交流,中共官方新華社也曾作出報導。 
     
    當兩岸政治人物爭論以何種方式完成兩岸統一時,我想,大愛是最好的途 
    徑。 
    撰文/郭玉敏(台灣日報慈濟人間版編輯) 
     
    慈濟人並非天生就有好本領,而是, 
    她們讓自己勇敢地從傳統中走出來了。 
        
    第一次參加慈濟活動是去年夏天在台中分會。原和一位隨師的師兄約了要 
    做採訪,但一到那兒,真的愣住了──好多好多穿藍衣服的「太太小姐」 
    ,還有人扶老攜幼……。 
     
    「唉!」我心想,早知道就穿藍色衣服,現在這樣好奇怪!我開始遲疑要 
    不要晚點再進去,便在門口鬼鬼崇崇、像個歹徒一樣地晃過來、晃過去; 
    一位師姊大概看出了我的遲疑,走到我身邊,笑著說:「怎麼啦?進來呀 
    !」 
     
    總是這樣的。參加慈濟活動,總是會有慈濟人微笑著迎來,溫柔地問候, 
    或者拉拉你的手、拍拍你的肩。是讓人喜歡的一種經驗。像家。 
     
    再來的許多接觸,大約也是美好的。 
     
    讀書會上,我看見一位師姊攙著七、八十歲的母親來參加;會上,大家要 
    輪流念誦《慈濟》月刊中「證嚴法師衲履足跡」的段落,一位說自己不識 
    字的阿嬤剛念過,聽得出來語調中的緊張。輪到這位老母親時,她掏出老 
    花眼鏡,用閩南語念了起來……,念完,便摀著嘴巴羞赧地笑了起來。帶 
    領的師姊說:「沒關係,我們都是來學習的。」 
     
    在慈濟,我看見許多和傳統的家庭主婦有點像、又不太像的女性。 
     
    有的師姊可以上台不打草稿,輕輕鬆鬆便說就一場動人的演講,像是天生 
    具有群眾魅力;有的師姊可以在連續兩、三個小時的車程中,不斷講著慈 
    濟的故事,到了活動現場又馬上卯起精神,指揮若定;也有的師姊為了是 
    否將某個個案列為照顧戶、補助多少,而據理力爭……。 
     
    看著這些情景,我總想,在台灣的許多角落,有更多女性是上台就會發抖 
    、冒冷汗的;有些人一坐車便會暈得一塌糊塗的;也有些女性在公開會議 
    上是習慣一言不發的……。慈濟人並非天生就有好本領,而是,她們讓自 
    己勇敢地從傳統中走出來了。 
     
    去年底,台中分會十周年慶,會場上,師姊招呼著來參觀的民眾,既要把 
    握時間介紹慈濟的各項志業,又要忙著奉茶,閒暇時便才聚一起聊了起來 
    。 
     
    聊著聊著,有位師姊想到了什麼,掏出老花眼鏡,看著牆上的老照片,說 
    著那年那年去哪兒訪貧,那個誰誰誰做了什麼有趣的事……,想起來,一 
    群人又自己笑得好高興了。 
     
    談笑中的她們或許並不知道,走出家庭,自己已成就了、也證明了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