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 | |||
《聞思修》 | |||
◎撰文/慈玫 我們承諾好好做事、好好待人, 是選擇讓生命活出美好溫馨的一面。 華航空難發生後,報紙以「人間煉獄」來形容那滿地殘破的機骸,和碎成 萬片的罹難者。幾天後,林園鄉灌裝瓦斯車爆炸,烈焰滔天,我又看到了 「人間煉獄」出現在圖片標題上。 這樣一樁樁重大的災難,接連出現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令人在沈重哀傷之 餘,心底起一陣冷顫:高度機械化的物質文明,過度緊密的生存空間,越 來越有可能只消一個動作,就摧毀無數生靈。 ※ ※ ※ 有許多人原不該這麼早離世的,例如陳家小兄弟,在去年汐止林肯大郡崩 塌時喪生。親戚從瓦礫堆中挖出他們的撲滿,沈甸甸的。祖母睹物傷情, 姑姑交給我說要捐給慈濟。 我把那個小衛兵造型的撲滿,從台北提到花蓮,感受著它的重量,遙想童 稚的兩兄弟,如何「匡噹!匡噹!」地投下銅板,彷彿投下一個又一個希 望。也許只為買一件心愛的禮物,也許是要努力做個好孩子,做善事、幫 助窮苦的人。 他們一定很活潑,而且有點頑皮,才會把小衛兵的嘴上塗滿鬍鬚。孩子們 的世界充滿好奇與想像力,以全部的精力對生命做出承諾:他們要好好長 大!但是,命運沒有給他們機會。 是建商的貪圖己利,破壞了他們天真無邪的承諾,與周遭親愛的人對他們 的承諾。 每個人活著,都需要對自己、對別人,或者是來自於別人的承諾,連結成 網來維繫;但這樣的網,在今天的生活環境危機中,未必如想像中強韌。 ※ ※ ※ 許多災難事故,或出於私心,或出於躁動,但都事關一念的輕忽,輕視生 命間彼此的相屬與承諾,輕視我們對大地、對他人應有的承諾,我們不是 理所當然地在這地球予取予求。 後者的承諾,是敬業的承諾,是二十世紀末人類脣齒相依的承諾,因此重 如泰山,需要嚴肅面對,以知識和智慧來承擔。 這樣的承諾,超乎小情小愛的承諾,它出於本分,不期待回報,以敬慎的 心情,為人類的平安福祉獻上一分力量。 這樣的承諾,可以出於慈悲觀,為不忍眾生因我受苦,我們儘量把對別人 可能造成的傷害減至最低,不管是精神或肉體的傷害都要避免,因為我們 令旁人產生的憂惱,可能埋下其傷害更多人的業緣種子。 唯有以慈悲心規範自己,以「凝神專注,攝心一處」的工作與行事態度, 我們才能確保:組成社會的無數小小螺絲釘都能流暢運轉。然後,我們也 才得見人性的希望,如果大家都混水摸魚,相互薰染,我們會看得起自己 嗎? 這樣的承諾,其實也不必出於宗教觀。我們承諾好好做事、好好待人,是 選擇讓生命活出那美好溫馨的一面。讓別人免於生存的恐懼,也是讓自己 安心,體會到「你好我也好」,體會到小水滴融入大海的開闊與朗然。 ※ ※ ※ 人類從遠古得以存活繁衍至今,固然發生許多強凌弱的戰爭悲劇,但和平 互助的精神仍是主要的原動力。最早的人類社會雛形是隊群組織,人數從 二十人至五十人不等,仍無法獨立生存,須靠與其他隊群聯盟,才能聚集 基本的生活資源。 在抵抗天然災害,團體與團體間爭奪物質利益的長久歷史經驗裡,我們的 祖先付出多少代價,才體認到休戰的必要、和諧共處的可貴。 所以,「和平共存」已成為本世紀進入下世紀的最大議題,因為我們只有 地球一個生存空間,我們沒有本錢讓原子彈等毀滅性的武器被動用。 當國與國間開始以最大的自制,承諾不發動戰爭,人與人間更須承諾相互 疼惜,不要讓傷痛諷刺地成為許多人生存的唯一回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