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孝」貌 反哺思親恩 |
|||
《五月特輯》 | |||
◎撰文/陳秋山 道德標準隨時空的變遷而流動,就像廣開方便法門的佛法,因地制宜、觀 機逗教,但一致的目標無不朝解脫而行;孝,也始終不改其「善待」生命 的本質,唯於實踐上難以單一標準而論。 •古中國社會的孝道文化,重在單向要求「子女回報親恩」,在父權至上 的社會結構底下,「順」的外顯行為被強化成「孝」的標準內涵,因之在 傳統的家族倫理下,媳婦對公婆「凡事無違」,似乎成了天經地義。 隨著大眾教育的逐日普及,長者經驗的傳承不再是後輩觀念扎根的唯一方 式,甚且,西方推崇的「個人意識」,在國際間文化交流頻繁的今日,更 不時地影響著新世代對傳統家族倫理的看法。一味強調「順等同於孝」的 要求,是否還能教人心甘情願? •兩代之間的價值觀發生衝突時,那看似冥頑固執的上一代,往往正在文 化變遷的洪流中感到無所適從。唯當看見已然形成的限制,透過不斷地內 省與學習,放棄一些舊的自我時,才有機會跨入未知的新經驗。但,兩代 間該由誰先跨步? •「孝」字顯示「子承老」的意涵,承歡膝下、孝養父母以終,是對看顧 己身生命者情理皆然的報答。但工商社會中,人在疲於奔命地尋找自身的 生存位置之餘,要如何對臍帶相連的命運做最適當的安排? •在面對媒體掀開老人孤苦無依的晚境,於正視老歸何處的問題時,是否 只能悲情地略過當事者的現實處境,一味指向「子女棄養」的不該? 在提醒世人孝之理想時,不可忽略人人因緣各異。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找 到切合自身實踐的孝道,值得每個人去思考。而答案,在體驗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