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路怎麼走 | |||
《五月特輯》 | |||
◎撰文/臥箏 時代更迭衍生出不同的孝順觀與孝法, 這當中是傳統的「孝順」觀經典? 還是「順著自己的意去孝」開明? 自從邁入長輩們眼中的適婚年齡後,每隔一陣子,家中就會有熱心的姑嬸 輩上門,欲促成一段好姻緣。最近一次連續假日自北部返家,正巧遇著已 到家中媒說數次的鄰村姑婆再度上門,從她口中得知男方一家子在腦海中 把我形塑成一位千載難逢的「孝女」時,禁不住好奇地問:「他們又不認 識我,怎麼會覺得我是『孝女』呢?」 「傻孩子,」姑婆一副天經地義地說:「人家說『娶媳婦看娘內』,他們 看妳媽媽就知道了呀!」 「聽話」的母親是村中的孝女 母親的孝順在鄰里間是出了名的,尤其,身為獨生女,婚前被父母視為掌 上明珠般疼愛的出身背景,更為她為人媳後任勞任怨、事公婆至孝的種種 表現,大大地加了分。 印象中,每次鄉人稱讚母親孝順時,最常用的具體形容詞是「很聽話」。 的確,在母親的觀念裡,孝和順是分不開的──即使,有時心裡覺得「順 」得有點委曲,為了克盡「孝」道,她還是會選擇「聽話」。記得小學填 學生家庭資料卡時,因為搞不清楚「家管」與「管家」的區別,選擇了自 己僅認識的「管家」兩字,填在母親的職稱欄上,被頑皮的男同學看到後 ,大聲對著班上的其他同學嚷嚷著:「xxx的媽媽是管家婆!」 因為被取笑的羞憤,回家後,我即噘著嘴向母親抱怨:「為什麼人家的媽 媽都有工作,只有妳是『管家』,害我被同學們笑?」當時母親是怎麼安 慰我的,已經忘了,一直到最近聽她提起當年往事,才明白她之所以會成 為「家管」,有泰半因素是為了「孝順」。 頂撞長輩是母親眼中的大不孝 父親在五個兄弟中排行老四,卻是最晚娶親的,而小叔婚後因為工作的緣 故,和嬸嬸搬到了台北,因此母親一進門,就成了大家庭中的小媳婦。 在五、六0年代農業社會的家族制度中,大家長是唯一的權力掌握者,整 個大家庭的風氣是尊家長、重階級,因而在「孝」的實踐面上,標榜的便 是「順」。所以,當社會上紡織業逐漸起步,婦女漸有機會投入職場,而 爺爺一聲令下,無論如何一定要有一位媳婦留在家中料理家務,且三位伯 母的眼光同時望向母親時,和伯母一樣擁有紡織好手藝的母親,沒有搖頭 的餘地。 料理一家二十幾口人的三餐、衣物之清洗,以及打理大環境之清潔,對身 手向來俐落的母親而言,不是件難事,但要照顧一群年齡層從兩、三歲到 十一、二歲都有的各房小孩,著實讓母親傷透了腦筋。 爺爺、奶奶是心疼乖巧的媳婦,但更寵愛會撒嬌的孫子們。每每我們這群 小孩子為了爭玩具、玩遊戲而吵架,或者臨吃飯前還拚命往嘴巴裡塞糖果 、餅干,被母親及時制止,而哭鬧不休時,最後被「訓」一頓的,通常是 母親。 不知爺爺、奶奶是真的被我們所說的「餅干再不吃就會壞掉了」,或﹁吃 一顆糖果後會更吃得下飯﹂等理由給說服了,還是太了解小孩子看到「欺 負」他們的大人,被一個更大的人「欺負」回來,心裡就能得到安撫,所 以總是偏袒孫子,委曲了母親。 對於長輩的「訓誡」,母親是從不回嘴的,因為她認為,不聽長輩的話即 是忤逆,忤逆是大不孝,而「不孝」在她小時候和外公一起看過的戲碼中 ,是被列在「十惡不赦」中的一條罪狀。 以順為孝的背後真章 這樣唯家長是瞻的家族制度,以及鄰里間以順為量孝標準的風氣,為母親 心中的孝,紮下了一根深柢固的定義。她深深地以為,這樣的「孝順」會 這麼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所以當發現心目中受過高等教育,應更懂得「孝 順」的女兒,卻不是用她所熟悉的方式來表達孝順時,她內心起了不小的 掙扎。 國小肄業的母親對教育有一分崇高的憧憬,認為讀過書的孩子才能懂得忠 孝節義、為人處世的道理,因此和父親極力地栽培我們三姊妹。怎知,原 以為會「更聽話」的孩子,卻三不五時地「反動」她的思想,尤其,一而 再地向她的「孝順」觀念下戰帖。 近年來,奶奶因為脊椎側彎以及風濕的關係,行動不便而較少出去戶外走 動。細心的母親見附近廟宇的廣場上,總有一群上了年紀的老人聚在一起 閒聊,便開始每天趁著太陽初升,氣溫怡人的時刻,推著輪椅帶奶奶到那 兒透透氣,順便交交朋友。 有一陣子,母親的腳趾頭因為長期做家事浸水而皮膚潰瀾,走起路來疼痛 不堪,但為了不讓奶奶失望,硬是穿上布鞋,照常推著奶奶出去透氣,也 因此讓病情一直未能好轉。我和妹妹知道後,心疼地質問她為什麼不讓我 們代勞?或者告訴奶奶實情,暫停一些時日?難道一定要這樣犧牲自己來 達成長輩的期望,才叫孝順嗎? 「妳們讀的書多,有自己的想法,就連孝順,也有自己的方式,這樣…… 沒什麼不好。不過,妳們不是常跟我說,做什麼事情,自己願意最重要嗎 ?順著妳們爺爺奶奶的意,讓他們活得高興、快樂,是我表示孝順他們的 方式,我是心甘情願的啊!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並沒有覺得自己是在『 孝順』父母,倒比較像是在討他們的歡心。如果今天我用了一個自以為很 好的方式來替代,但卻不是妳們爺爺奶奶所能接受的,我並不認為這樣叫 作『孝』。」 聽完母親的這番話,我恍然大悟地點點頭,原來母親的內心,也有一套她 自己的「行孝」哲學,在以順為孝的背後,堅守的是「讓被孝順的人覺得 受到孝順」的原則。 家家孝法因人而異 儘管母親對盡孝的方式,是以「順」來自我要求,但對於我們表現「孝順 」她的方式,她卻也是要求自己來接受。 比如說,母親一直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我和妹妹常藉機告訴她,人 生無常,如果我們沒有比妳先走,一定不會丟棄妳不管,但哪天若先走一 步,妳還是要靠自己活下去啊! 這話由子女口中說出,母親聽來自是殘忍,但細想,著實不是子女逃避盡 孝之責的遁詞,漸漸地,她也要求自己去面對「養兒防老」這觀念中潛藏 的不測,並接受我們諸如此類表達「順」的方式。 年近六十的母親,接受了傳統「孝-順」觀的薰陶,卻在邁入「被孝順」 之際,跨入了子女們「順著自己的意去孝」的新時代中,想來就像夾心餅 干中的夾心──面得貼著上一輩的觀念去做,一面又得循著下一代的思想 去理解,雖然「夾」得挺不透氣,但她還是在這兩種確有落差的孝順觀中 ,努力地尋找著相容處。 看著母親,突然明白,孝,並不是一條單行道,否則即使孝得再自以為無 懈可擊,當父母感受不到時,不過徒營孝相,而無「孝用」。 自此,我不再自以為是地批評母親的孝順觀,因為那是她考慮過爺爺、奶 奶的感受後,選擇的適合方式。而一直以來強調忠於自己的感覺去盡孝的 我,似乎也開始試著在自己的「孝行」裡,逐漸加入一點一滴的「父母意 」,來順順這條時有阻塞的孝順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