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的工程師
兒童精進班班媽媽
《琉璃世界》
她們都不是專家,
但她們都很專心,
肯學願做彌補了專業上的不足,
言行合一,與孩子同成長。


◎撰文/馮燕珠

有人說,當媽媽難,當慈濟的班媽媽更難!

兒童精進班被譽為慈濟的希望工程,而班媽媽就是這項工程的工程師。不
過這位工程師不用畫設計圖、不用測量土地,只要有愛心、耐心、愛孩子
就可以了。乍聽之下這個工程師的「執照」似乎不難拿,但事實上可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班媽媽的誕生

民國八十年證嚴上人提出「佛法要往下紮根」的呼籲,李阿利、廖芳美、
游素貞於隔年三月便在台中分會成立了慈濟第一個快樂兒童精進班。

李阿利學的是勞工關係,游素貞是忙碌的慈濟委員,廖芳美在台中清水開
幼稚園,草創時期這三個「臭皮匠」,只有廖芳美對兒童教育算是較有經
驗的。

雖然沒有完整兒童教育的學理經驗,但是她們都愛孩子。「就從關心孩子
的生活教育出發吧!」在中區活動組組長林美蘭的協助下,又邀集了其他
同樣愛孩子的婆婆媽媽們,就這樣,第一批「班媽媽」誕生了。

初時,台中兒童班平均八位小朋友就有一位班媽媽照顧。班媽媽主要是負
責每次上課時的報到,在上課中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及安全,並配合課程
需要帶動孩子參與活動;下課後,班媽媽就利用「熱線」與孩子聯繫,叮
嚀小朋友下次課的時間和注意事項,也藉這個機會和孩子的家長溝通。

現在台中兒童班的孩子與班媽媽比例已拉近到約3:1;屏東兒童班更是
達到近1:1。這樣「貼身」與「貼心」的照顧,讓每位小朋友都能在安
全、關愛的環境下,接受佛化生活的教育。

肯學願做補不足

成功的父母是高度學習的結果。縱有時間加上經驗的累積,班媽媽仍時常
覺得小朋友愈來愈難「搞定」,因此她們積極地尋求資源,自我充實。從
臨陣磨槍,到現在有系統、有計畫的利用共修時間,請專家學者來上課充
電,學習兒童心理發展、溝通技巧、青少年特質等,當然也不忘時時掌握
志業發展動態,結合慈濟人文精神來教育孩子。

雖然她們都不是「專家」,但是她們都很「專心」,以肯學願做來彌補專
業上的不足;言教與身教合一,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在教育中成長自己。

目前各地的兒童班都有計畫地在培訓班媽媽,以台中兒童班為例,若有意
願者,可以先當見習媽媽,協助上課點名、報到、幫忙照顧小朋友。每兩
位見習媽媽都有一名主媽媽帶領,大約一年的見習時間,再由主媽媽評估
見習媽媽對兒童班的投入程度,包括與孩子的互動關係、用心與否、有無
責任感、是否積極參加共修及訓練課程等,評定合格才能成為正式的班媽
媽。

在培訓班媽媽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班媽媽似乎也成了慈
濟委員的先修班,以台中為例,兒童班成立六年來,就有一百二十五位班
媽媽發心出任當委員。

與孩子同成長

「在慈濟的所有工作中,兒童班是最輕鬆快樂的。」李阿利表示,佛經講
慈、悲、喜、捨,而在兒童班中看到的盡是孩子成長的喜悅。用愛來看孩
子時,孩子的麻煩會化成智慧;用心來待孩子時,孩子的衝突會化成笑語


教育的工作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雖然孩子的改變不是立即的,但他
們的回饋往往很直接。台北兒童班有位年輕的班媽媽,在帶班期間因為懷
孕而中斷了帶班,小朋友們知道了,紛紛打電話給她,童言童語地要「媽
媽」好好靜養、快快回來,讓她聽了好窩心。

目前全台灣有十個兒童班,另外宜蘭、新竹、嘉義也正在積極籌備中。作
為兒童班濫觴的台中兒童班班主任李阿利表示,現在的小朋友很早熟,所
以班媽媽更要樂觀進取,還要有使命感,把每個小孩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來
關心、疼愛。

教育孩子是最基礎的淨化工作,上人曾言:「孩子是我們的導師,是我們
學習的對象。」經由與孩子相處,班媽媽們不時腦力激盪、相互激勵,長
久下來,她們已練就出良好的默契及應變能力。而在陪孩子成長的同時,
她們的觀念也同樣在更新、成長,誠如廖芳美媽媽所說:「這是兒童的精
進班,也是媽媽的成長班」。

我們母子


◎口述/吳美慧(兒童精進班媽媽) 整理/馮燕珠

記得兒子三年級時,他學校裡的同學告訴我,說他向同學借錢不還。我知
道後很生氣,問他為什麼,兒子脾氣硬,一句話也不說。我惱羞成怒,打
得他全身是傷。

從小就給他吃好的、穿好的,什麼也不缺,到底為什麼他還要去向同學借
錢呢?我真的對他好失望,忍不住才打了他;他個性倔強,一氣不吭地任
由鞭子落在他身上。

我既氣他又氣自己:「你今天犯錯,是媽媽的錯,是媽媽沒把你教好,是
媽媽對不起你。」說完,就打自己給他看。

我是為了大兒子才進兒童精進班的。當時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而覺
得很困擾,我把這個煩惱告訴來收功德款的師姊,她建議我可以報名當兒
童班的班媽媽,在那裡可以學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

進入兒童班之後,我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不正確。我很愛孩子,但
是給他的愛是有壓力的愛。以前我很嘮叨,不准孩子頂嘴;對他很嚴,要
求很多,卻很少給孩子鼓勵。

在擔任班媽媽的過程中,我學到了一些觀念,像是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
孩子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我該給他什麼。

過去我總覺得孩子應該照父母安排的路走就不會錯,完全是用自己的角度
去看待孩子,不知不覺中以自己的標準去教育他,用自己的期望去評估他
的作為。

後來,兒子也進了兒童班。他現在六年級了,很懂事,還會幫忙做家事。
最近我因為參加培訓的關係,常回花蓮。他會幫我照顧念國小的妹妹,買
早餐給晚起的爸爸吃。上次我到花蓮,回家後看到兒子居然在替我晾衣服
;那次是他第一次晾衣服,雖然衣服掛得很亂、掛得很醜,不過卻讓我覺
得很窩心。

當初我很擔心參加慈濟活動,不在孩子身邊,孩子沒辦法照顧自己,如今
回頭想想還是應該給孩子學習獨立的空間,因為我們是沒辦法陪孩子一輩
子的。自從當了班媽媽後,經由帶班、共修的過程,我學會了怎樣和孩子
溝通,怎樣教他去照顧別人。以前什麼事情我都幫他做好,現在,我覺得
孩子不是光會讀書就好,還要讓他學習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

現在我不僅學會如何和孩子「談情說愛」,當他幫我做事時,我會適時地
表達我的謝意;相對地,我也常告訴兒子,媽媽也需要你的感謝和鼓勵喔

line3.gif (1618 bytes) line4.gif (1736 bytes) line6.gif (1718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