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的工程師 兒童精進班班媽媽 |
|||
《琉璃世界》 | |||
她們都不是專家, 但她們都很專心, 肯學願做彌補了專業上的不足, 言行合一,與孩子同成長。 ◎撰文/馮燕珠 有人說,當媽媽難,當慈濟的班媽媽更難! 兒童精進班被譽為慈濟的希望工程,而班媽媽就是這項工程的工程師。不 過這位工程師不用畫設計圖、不用測量土地,只要有愛心、耐心、愛孩子 就可以了。乍聽之下這個工程師的「執照」似乎不難拿,但事實上可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班媽媽的誕生 民國八十年證嚴上人提出「佛法要往下紮根」的呼籲,李阿利、廖芳美、 游素貞於隔年三月便在台中分會成立了慈濟第一個快樂兒童精進班。 李阿利學的是勞工關係,游素貞是忙碌的慈濟委員,廖芳美在台中清水開 幼稚園,草創時期這三個「臭皮匠」,只有廖芳美對兒童教育算是較有經 驗的。 雖然沒有完整兒童教育的學理經驗,但是她們都愛孩子。「就從關心孩子 的生活教育出發吧!」在中區活動組組長林美蘭的協助下,又邀集了其他 同樣愛孩子的婆婆媽媽們,就這樣,第一批「班媽媽」誕生了。 初時,台中兒童班平均八位小朋友就有一位班媽媽照顧。班媽媽主要是負 責每次上課時的報到,在上課中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及安全,並配合課程 需要帶動孩子參與活動;下課後,班媽媽就利用「熱線」與孩子聯繫,叮 嚀小朋友下次課的時間和注意事項,也藉這個機會和孩子的家長溝通。 現在台中兒童班的孩子與班媽媽比例已拉近到約3:1;屏東兒童班更是 達到近1:1。這樣「貼身」與「貼心」的照顧,讓每位小朋友都能在安 全、關愛的環境下,接受佛化生活的教育。 肯學願做補不足 成功的父母是高度學習的結果。縱有時間加上經驗的累積,班媽媽仍時常 覺得小朋友愈來愈難「搞定」,因此她們積極地尋求資源,自我充實。從 臨陣磨槍,到現在有系統、有計畫的利用共修時間,請專家學者來上課充 電,學習兒童心理發展、溝通技巧、青少年特質等,當然也不忘時時掌握 志業發展動態,結合慈濟人文精神來教育孩子。 雖然她們都不是「專家」,但是她們都很「專心」,以肯學願做來彌補專 業上的不足;言教與身教合一,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在教育中成長自己。 目前各地的兒童班都有計畫地在培訓班媽媽,以台中兒童班為例,若有意 願者,可以先當見習媽媽,協助上課點名、報到、幫忙照顧小朋友。每兩 位見習媽媽都有一名主媽媽帶領,大約一年的見習時間,再由主媽媽評估 見習媽媽對兒童班的投入程度,包括與孩子的互動關係、用心與否、有無 責任感、是否積極參加共修及訓練課程等,評定合格才能成為正式的班媽 媽。 在培訓班媽媽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班媽媽似乎也成了慈 濟委員的先修班,以台中為例,兒童班成立六年來,就有一百二十五位班 媽媽發心出任當委員。 與孩子同成長 「在慈濟的所有工作中,兒童班是最輕鬆快樂的。」李阿利表示,佛經講 慈、悲、喜、捨,而在兒童班中看到的盡是孩子成長的喜悅。用愛來看孩 子時,孩子的麻煩會化成智慧;用心來待孩子時,孩子的衝突會化成笑語 。 教育的工作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雖然孩子的改變不是立即的,但他 們的回饋往往很直接。台北兒童班有位年輕的班媽媽,在帶班期間因為懷 孕而中斷了帶班,小朋友們知道了,紛紛打電話給她,童言童語地要「媽 媽」好好靜養、快快回來,讓她聽了好窩心。 目前全台灣有十個兒童班,另外宜蘭、新竹、嘉義也正在積極籌備中。作 為兒童班濫觴的台中兒童班班主任李阿利表示,現在的小朋友很早熟,所 以班媽媽更要樂觀進取,還要有使命感,把每個小孩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來 關心、疼愛。 教育孩子是最基礎的淨化工作,上人曾言:「孩子是我們的導師,是我們 學習的對象。」經由與孩子相處,班媽媽們不時腦力激盪、相互激勵,長 久下來,她們已練就出良好的默契及應變能力。而在陪孩子成長的同時, 她們的觀念也同樣在更新、成長,誠如廖芳美媽媽所說:「這是兒童的精 進班,也是媽媽的成長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