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學院大學部六月十三日舉行畢業典禮,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應邀 
    致詞,期勉畢業生終身學習與服務別人,創辦人證嚴上人則一本其濟世的 
    悲憫情懷,叮嚀他們以愛與關懷待人處世。兩位分別在學術界和宗教界頗 
    受孚眾望的領袖,皆不約而同地強調一個人不分生命階段皆需修習的人性 
    倫理,那就是超越自我地為別人付出。 
     
    在科技掛帥,知識以是否有用作為生產與淘汰的標準,而人成為傳播知識 
    的工具的現代資訊社會,不知道這樣的期許是否曲高和寡,但我們仍願在 
    此誠懇地呼籲,祝福所有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在急於找工作,或 
    繼續升學,做種種生涯規畫之前,先行反思,重新確認教育的目的在回歸 
    以人為本位,開發每人心中對他人的有情關注與行動實踐。 
     
    這裡所指的教育包括由老師傳授的學科教育,和人格與心靈提升的自我教 
    育。一般人看到的是前者的學海無涯,難以體認後者的浩瀚無邊。前者是 
    知識的切割,一個人可能受制於所學的專科來認識這個世界;而後者則探 
    討人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有益人群,如何自處,如何與他人交往,尊重與 
    協助一個人整體生命的極致發揮。 
     
    然而,如何融會知識教育與精神教育,則是當前教育的最大挑戰。尤其今 
    日知識傳播無遠弗屆,人們已習於用語言文字相互交通,不識彼此的本來 
    面目。因此,我們常見文字概念的繁衍堆疊,已然抽離現實,造成人與人 
    間溝通困難,爭辯不休。 
     
    語言文字無力之餘,我們有什麼途徑,可以達到人們的相互了解與幫助呢 
    ?那就是人人天賦的行動語言──關懷與服務。 
     
    這項行動語言,不需高深理論,只需一顆誠懇而樂於助人的心,和任勞任 
    怨無所求的精神,要培養此等寬闊的胸襟並非易事,而宗教如佛教的「慈 
    悲喜捨」和基督教的「博愛」教義提供我們最大的信念支柱。 
     
    慈濟辦學,從護專到醫學院,以致於今夏將成立的人文社會學院,將來的 
    慈濟大學和慈濟中小學,是以推動知識與精神的全人教育為己任。我們珍 
    惜敬重數百萬人以愛的行動語言,於斯土斯民所做的默默付出,深覺有責 
    任把這份人文資產傳承教育我們的下一代,這是我們所有志業建設的根本 
    目標。 
     
    我們將繼續努力,並深深期許教育出來的學子是聞聲救苦的白衣大士,仁 
    心仁術大醫王,是知識廣博、懂得尊重別人的現代公民,也是大愛泉湧不 
    絕的行動實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