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經驗》
◎撰文/何貞青
一如以往對獨居老人的訪視照顧,慈濟持續抱以關懷,並透過「回歸社區
」的方式,協助長者身心皆安、頤養晚年。
【案例】
陳老爺爺住在永和一處廢棄的菜市場,今年高齡九十二歲,是從大陸來台
的外省人。妻子早逝的他原本還有兩個兒子,但是老大在久遠以前一場金
門砲戰中為國捐軀,小兒子則不幸罹患精神疾病,整天在外遊蕩,想到時
才會回來看看老父。
以往,老爺爺就靠拾荒以及大兒子的撫卹金過活,但隨著年紀老大,已經
無法外出工作,政府的撫卹金也只發放二十年;如今,老邁無依的他只靠
鄰居一位江老太太偶爾照料飲食,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最後江老太太只
得提報本會處理。
鄰里多關照
這是陳老爺爺與慈濟結緣的開始。
初次探訪,潘師姊拎著剛煮好的稀飯去看他。老爺爺精神其實還不錯,只
是先前不慎摔下床,造成行動不便、生活難以自理。解決了爺爺的民生問
題後,潘師姊環顧凌亂窄小的屋子,開始思量老人家需要的是什麼?「錢
,對他來講是沒用的,反倒是三餐的照料、生活細節的打理,以及心靈慰
藉才是重點。」潘師姊想。
首先從政府社福單位著手,向里長詢問之下得知:因為陳爺爺還有一個小
兒子,所以無法辦理低收入戶申請,而兒子又必須經過精神鑑定才能確認
無法擔負奉養之責,這個問題牽涉層面很廣,一時之間難以解決。
既然如此,那就先從改善生活環境做起吧!除了送些食物,潘師姊帶著陳
爺爺慢慢清理屋子、教導他如何使用紙尿布,一步步培養他自我照顧的能
力,這個過程也讓爺爺找回一分尊嚴及自信──至少自己不是個凡事靠人
、苟延殘喘的老頭子。
再來,「遠親不如近鄰」,經驗豐富的潘師姊決定做資源串連的工作,將
社區內能夠幫助他的人找出來。畢竟慈濟人無法天天探望,在服務的頻率
及品質上會受到影響,反而是周遭的人更能落實完善的照顧。
這方面里長伯當然是首要人選,具有公權力的他們,常是慈濟人訪視的好
幫手。師姊三不五時的拜訪,或以電話詢問爺爺的狀況。見到外人這麼熱
心,里長伯也開始積極奔走,協助解決陳爺爺兒子的精神鑑定問題。
此外,爺爺在附近有一位擔任連長的朋友,據說連長太太曾向他借了一筆
為數不少的錢未還,「他們才是最該負起照顧責任的人!」大家一致認為
。於是登門拜訪、溝通的工作就交給師姊;或許自知理虧,連長太太很快
就應允協助,再加上原來提報的江老太太,就有三股力量可以一起幫助他
了。
孤老不孤單
目前,由熱心的里長統籌照顧的工作,里長每天請附近麵攤固定送去午、
晚餐,讓爺爺不再擔心有這餐沒下頓;連長太太過來關懷、打掃的次數也
多了,還有爺爺可以處理個人衛生問題,過去那種凌亂淒涼的景況已不復
見,取而代之的是清爽的環境,一個身心皆安的老人家。
原先,師姊還試著幫他尋找合適的安養機構,但爺爺記掛著兒子,所以一
直不肯去,如今一切都打理妥當,旁邊有人照顧,去不去也沒有關係了。
「只要資源運用得當,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願意付出的,前提是必須提供
他們付出的機會與方法。」潘師姊認為。
獨居的老爺爺從此不再孤單,這不僅是人性溫良面的具體呈現,同時也是
慈濟慈善工作不斷追尋的目標。
雖然透過媒體的報導,獨居老人問題一夕之間渲染開來,然而傳達給社會
大眾的印象多屬悲情的一面:貧病交加、慘遭遺棄、往生多時無人聞問…
…誠然,老人因社會功能退化,生活自理的能力多少受到限制,一旦獨居
可能衍生更多問題。但必須認清的是,獨居的老人不見得都不健康,也未
必沒有家人,只是某些因素(例如個性孤僻、家庭關係不佳、單身或離婚
等)造成他們獨居的狀態。
「獨居老人的問題應被當成一般現象來看待,是平常就要持續關懷,而不
是一、二個個案凸顯後才去重視。」慈濟台北分會社工員鄧玲玲表示。
以慈濟的慈善工作而言,獨居老人不是新的服務項目,而是一向就在進行
的照顧工作。尤其慈濟面對的個案類型廣泛,以北區為例,獨居老人只佔
總個案數的百分之九。所以,慈濟回歸平常個案處理,依其需求給予適當
的協助,如前述的陳老爺爺,即是慈濟典型獨居老人的處理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針對老人照顧的單位很多,在提供服務時,「資源不
重疊」及「專業分工」兩個要項是必須考慮進去的。
從現實的例子來看,一個獨居老人可能會有經濟、飲食、就醫、安養、居
家服務等需求。慈濟在經濟、精神關懷及人力支援方面較能著力,其他如
長期居家照顧或需要居家護理的個案,通常轉介專門的老人服務單位(如
立心基金會、紅心字會等),這是基於慈濟訪視員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訓練
,同時已有其他機構在進行,因此避免重複。
同樣的,當這些機構在案主的經濟支援上有問題、或是人手不足時,也常
轉介至慈濟,尋求志工協助進行居家服務;這種機構間的分工合作、資源
整合,也是社會服務工作發展的趨勢。
事實上,在獨居老人的議題中還有一個重要層面必須進行,那就是社會教
育及觀念宣導。很多社會現象是預防重於治療的,如果帶動大眾一起體認
關懷老人的重要性,人人疼惜家中及社區中的長者,或許就不會產生這麼
多獨居老人的問題。
目前慈濟志工均已回歸社區,除落實原本的訪視工作外,還可以藉茶會方
式做預防性的宣導工作,或利用社區量血壓的活動,呼籲老人注重健康問
題;甚至可以提倡「老人資源」的積極運用,鼓勵老人多參與社區活動,
或者進一步擔任社區志工,讓健康的老人為需要關懷照護的獨居老人提供
服務。
如此,不僅能提供老人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也能增加老人人際互動的機會
;當然,更重要的是,可以協助他們以積極的心態迎向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