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輕鬆無掛礙
──李金樹善用「身財」
《專題報導》

《智慧晚年》

◎撰文/李委煌

錢,他不多,卻全想布施給更需要的人;
孤單一個,卻連大體都決定嘉惠醫科生。
背駝體弱的李金樹,
晚年最大的嗜好便是「飽覽群經」,
當然在身體狀況稍佳的情況下,也做做資源回收、勞動筋骨。


當平頭、削瘦、略駝著背、笑起來有些靦腆的李金樹出現在台北分會時,
一定是特地前來繳交會費……

民國二十三年出生於福建省永春縣的李金樹,上有三兄二姊、下有三弟,
家裡共有九個孩子。當時若家裡的壯丁都實報戶口的話,很快就會被徵調
去當兵;因此,他成了全家唯一的幽靈人口,每當查戶口時,就得躲到暗
房裡,假裝自己從世界上消失。

李金樹說,他在七歲左右就被送到李家,成為縣城裡大戶人家的養子。民
國三十八年一月,大陸局勢緊張,養父的弟弟帶著他輾轉從泉州、廈門來
到台灣……工作、生活,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單身的李金樹,如今可是「
無事一身輕」、「一人吃、全家飽」。

發善願悉數奉獻

認識慈濟,其實說來也無太特殊的因緣,不過李金樹的記憶總是那麼鮮明
。他說,民國七十六年一天中午,他如同往常般在素食館用餐,看到了介
紹證嚴上人的一份文宣品,邊吃邊讀著,竟令他興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隨後,我就開始劃撥善款給慈濟,成為慈濟的會員,一直到民國七十九
年因病無法上班,才停止常態性的捐款。」這段期間,李金樹不僅捐錢給
慈濟,只要是在報上見到需要捐助的單位或佛教團體,他都會發心護持。

因著急性盲腸炎和腎結石而停止工作後,李金樹曾有在花蓮安老的打算,
隨後又在朋友的建議下,到慈濟台北分會幫忙做環保;然而,做了三天,
就因為生理上的不便而作罷。

由於身體健康狀況不佳、處處是病,李金樹突然生起一個念頭:「生命那
麼無常,哪一天我真走了,身邊一些積蓄怎麼辦?」孑然一身的他,除了
平日省吃儉用存下的一百八十萬元,再沒得擔心有什麼好失去的。

他心想,這僅有的錢與印章證件,隨身攜帶似乎不是最好、最安全的方式
;於是希望台北分會的社工、財務組,幫忙他將這「煩惱」交給慈濟,以
方便往生後財產能悉數捐出。

後來,財務組為他辦理了金融卡,好便利他領取每月數千元的利息作為生
活費用,但李金樹仍是難得使用到一回;甚至,還常將每月利息用剩的部
分再捐給慈濟。

去年,李金樹得知上人在呼籲大體捐贈的觀念;於是,在二堂弟的見證下
,成為編號第1063的「預備大體老師」,慎重地決定了自己的身後事


因為身體欠佳,李金樹說他無法當志工,僅能捐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因為
年齡資格不符,李金樹說他無法參與骨髓捐贈,只能簽寫大體捐贈書。然
而,他一定沒想到,自己謙遜的背後,卻讓人看見了一位獨居老人對生命
的善解與豁達!

修心性孜孜不倦

一個下雨的午后,李金樹如同往常般到慈濟台北分會四樓捐了款,接著又
來到二樓訂閱八月即將創刊的《經典》雜誌。原來,閱讀是李金樹平日最
大的嗜好,前往市立圖書館「飽覽群經」,是他每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佛教相關的經典以及修身養性方面的書籍,尤其是他的最愛。每每遇上
有緣人,他也總不吝將已閱讀過的佛學書籍相贈,讓更多人有機會分享其
中的智慧法語。

另外,週一至週六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半漢聲電台的「慈濟世界」廣播節目
,李金樹更是不會錯過;也因此,若來台北分會,他常會抽空到廣播組坐
坐,和大家閒話一番。

曾有一次,李金樹帶著十張各中獎兩百元的當期發票,到廣播組要捐給慈
濟;大家正納悶怎麼會這麼好運之際,發覺是他將數字弄錯了;但廣播組
同仁仍是接受了這分善心,沒和李金樹提起,倒是事後他發現自己的疏忽
後,堅持要補上相同面值的兩千元捐款,並聲稱:「捐款不可以這樣,既
然說要捐,就不可以打折扣!」

儘管「老人」加上「獨居」、「病弱」給人悲悽、殘敗的印象,但像李金
樹這般達觀性情的獨居老人,非但沒有孤單的寂寥和隻身的滄桑;反倒比
年輕人有著更多對生命的熱情與慈悲。他讓人看到了生命的一種「可能性
」──「善盡人身使用權」的潛能。

現在,李金樹在身體健康允許下,又回頭參與慈濟的資源回收。一輩子默
默無名、一世的坎坷崎嶇;獨身的李金樹似乎什麼也未曾擁有,卻在年老
之際給出了這麼多。

line3.gif (1618 bytes) line4.gif (1736 bytes) line6.gif (1718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