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雲、海的滋潤
──寫在慈濟人文專欄之前
《杏林春暖》

《慈濟人文》

◎撰文/靜原

慈濟的人文教育從美感出發,以性靈回歸,
在青山的臂彎裡,奏出一曲最美的旋律。


剛改完學生的作業,停下筆,抬起頭自然地望向窗前那棵隨風搖曳的榆樹
,今年春天才移植的,所以枝葉不是很茂盛。疏落的枝椏間,有一個尚未
完成的鳥巢,每天總有好幾次,會看到小鳥銜著草枝來來回回地修整著,
也許是為了過冬,也許是為了迎接小小鳥兒的到來,總之,它為整個蕭瑟
的窗景增添了無限的暖意。

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心,應該也像築巢的鳥兒一樣,永遠以準備與期待來迎
接學生,一顆心就像有根絲線牽動似的,時時刻刻繫在學生身上;而我更
多了一分為慈濟所牽動的緣。

山的呼喚

從小就沒立過什麼很偉大的願,一直都只想當一個老師,卻沒想過要到花
蓮--一個離家很遠的地方,去慈濟教育志業體擔任老師;然而最不曾想
到的,卻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年(民國七十九年)頂著八月的太陽來到慈濟護專,最震懾的是那背後
綿亙不絕的中央山脈。那明暗不一,深淺色澤不同的綠色大山,似乎蘊涵
著無限的生意,馬上讓我想起許多詩詞上的句子。從此詩境越過文字,直
接躍入眼底心裡,甚至以春夏秋冬不同的姿態,綴以雨絲風片,輪番上演


當時學校正堂堂邁入第二年,各項建設仍加緊腳步在趕工中,學校的教職
員在因緣際會中,一起動手參與了許多搬運的工作。回想起來,苦樂參半
,苦的是力氣不足,常常弄得筋疲力竭;樂的是大伙兒一起工作,很能引
發創意。

例如搬學生課桌椅到教學大樓三樓,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改變方式,最後是
以繩子綁在曾教官身上,用他跑步的拉力,使椅子自一樓升到三樓,再以
人工接力方式送進教室最便捷;苦了教官,卻合力完成了工作。上人常說
能夠參與開創志業的人是有福報的,真的,過了那樣的時空,想參與也沒
機會了,而我們恰好恭逢其時。

護專離山很近,離市區很遠,早期宿舍尚未竣工,全校師生暫借住在慈濟
醫院宿舍。每天早上開車到學校,總會看到山因雲與陽光而千變萬化的容
貌。

我常想一個學生每天看山看海,心靈怎麼可能不受影響?氣質怎麼可能不
起變化?也一直思索如何在護理專業的教育中,融入人文的精神與教育?
所有關心慈濟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民國八十年五月底學期快結束了,有一天張校長把我找去,說學校應該要
成立一個人文教育的單位,以落實上人創校的理想。張校長的提議得到上
人很大的支持與肯定,在幾經討論之後,乃定名為「慈濟人文室」。

問題是在教育部的組織架構中,似乎沒有一個專管人文的單位,而各類專
科學校也缺乏這樣的組織,我們只有自己一步一腳印地去探索。在往後好
幾年的歲月中,人文活動與人文教育的課程,一直是人文室努力推展的重
點與方向;期間還曾經發生過教育部質疑:人文室究竟是一級單位還是二
級單位?因為一級單位大都稱為「處」或「中心」。我終於找到一個很好
的解釋,佛教中有「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的說法,既為發揚慈濟人
文,自然以「室」較為恰當。

雲在共舞

佛法講因緣,有了人文室的因,就有了許多慈濟工作的緣。因為有十方大
德的愛,才有慈濟世界的誕生,而慈濟護專的成長更是大家關心的焦點,
於是各種接待工作紛雜沓來。為了使學校的介紹能兼具知性與感性,我幾
乎踏遍校園各個角落,每棟建築物落成啟用,就去走一走,隨步駐足,抬
頭觀望,用心體會上人的「用心」。

每次走在護專各棟建築物的長廊裡,就忍不住俯首深深感恩,如果大自然
有美,那麼是上人以護專的建築去呈現大自然不同角度的美,每個窗框望
出去,都是一幅自然天成的畫,而那灰白的洗石子建築,更襯托出大地生
意盎然的綠。

在佛堂五樓頂上,縱目山海,那種感覺使人蕩俗滌塵,真有陶淵明「山氣
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境界。後來調到慈醫學院工作,常常坐在醫學院
的辦公室裡,便懷念起護專的每一個窗景,也常利用下班時間回去巡禮校
園。一個人一輩子能有一段時期每天「朝山」、「看雲」、「望海」,真
是前世修來的福氣。

在都市住久了,在經濟社會生活慣了,人也不知不覺冷漠、物化、疏離了


是慈濟以熱誠的愛融化人間的桎梏,舒活智慧的源頭。要把這源頭活水生
生不息地滴入教育的長河之中,生命才有希望。

我們的人文教育除了生活實踐的「慈濟人文課」外,要更體驗地以專業的
、美的、哲思的課程落實下來。因為王端正副總執行長的極力推薦,讓我
有機會與張校長一起到日本去觀摹,在台灣早已喪失的原本屬於中國文化
一分的花道、茶道、禪修等,與生活、性靈息息相關的課程安排與空間設
計。

總覺得世間的美是無所不在的,但在有形的世界裡,美是需要有所憑藉才
得以學習與涵養的,在上人的支持下,慈濟護專暨慈濟醫學院擁有全省獨
一無二的花道教室、茶道教室、書畫教室、禪修室等,相關的課程亦在人
文室老師的用心經營下,逐一開展出來。

常忍不住想像一個孩子在賞玩花材進而創作花藝的過程;在氤氳的熱氣中
,感受中國那傳統溫潤泡茶的情誼;在靜謐的禪室中,觀照內省那天地本
無塵的生命懷抱。呵!想到這一切便忍不住打心眼裡悅樂起來,一個人只
要有了柔軟的慈悲心,對世界的苦難豈會坐視不管。慈濟的人文教育從美
感出發,以性靈回歸,在青山的臂彎裡,奏出一曲最美的旋律。

海的誓約

上人常說:「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天下米一個人也吃不完。」他教我們
要謙虛要感恩要分享。有許多道理其實在讀書時代就已接觸過,卻一直不
紮實,等到來了花蓮,參與了慈濟,才一點一滴地撿拾與拼湊出生命較完
整的景象與方向。原來感恩是從「做」中來的,因為有緣參與慈濟教育的
運作,所以有機會學習更寬廣的視野,鍛鍊更成熟的愛。每次悄悄踅回護
專,靜靜注視那永恆屹立的大山,就想起上人,一樣是以沈穩的身姿俯瞰
人世,永遠只有屏障與保護。

「青山原不動,白雲自去來」,生命中有許多哲思,都可以從大自然的體
會中得到證悟。人也許不可避免地要像浮雲遊子轉逐於紅塵之中,但心卻
可以止靜下來,更清楚地照見人生的方向。曾經有一座大山呼喚我,來到
它的腳下,終日與白雲相看,看出了這一生皈依的方向。也希望我能將這
一分愛與喜悅,藉教育的因緣,點滴傳遞。

line3.gif (1618 bytes) line4.gif (1736 bytes) line6.gif (1718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