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孫秉森﹝慈誠隊員﹞
赤足表虔敬
自從三重聯絡處成立之後,往來於台北分會間相對遞減,尤其,地下樓除
有特殊聚會,否則幾近絕響!
那天為旁聽慈玫師姊講「慈濟人的生死觀」,使我重返睽違已久的「
老
地方」。抵達時,依舊先行脫鞋、放置,然後準備上堂入室。這個習慣性
的基本動作,雖一般住家為維護整潔亦然,但此時此地是有所分野的。
因為,這原是佛教儀規,揭示「若對形像,及近尊師,除病則徒跣是儀,
無容輒著鞋履。」以及「履屣不旋佛塔,教已先明;富羅﹝短靴﹞勿進香
台,頒之自久。﹝註一﹞」除外,在東方猶太教及回教也律制儀式,必須
脫鞋赤足以表示一種謙恭的心。
而佛教更為究竟禮數,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載:「爾時,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
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可知佛陀僧團托缽乞食、用食皆赤足,是
為對施主謙卑感恩。
另於《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一卷述:「令受戒者,偏露右肩,脫革
屣,一一皆須三遍禮敬。」彰顯赤足為虔誠恭敬的體現。
指月應見月
「歡迎您來做慈濟」輕快的旋律揚起,台上六位師姊配合著節奏徐徐蠕動
身子,手舞足蹈。手語隊是慈濟大團體的小甘草,每在活動中串場表演,
予與會群眾有熱身、潤滑、餘興之效。
手語是最古老原始的語言,人類藉著與生俱來的抓握器官──手和手臂,
活絡其腕關節、腕骨、掌骨、指骨等,運用眼根、耳根、身根、意根的感
覺,不假借諸如旗幟、號角、鏡光、烽火等他物的助力,直以徒手赤拳做
示意動作或信號來代替、象徵、描述,臻達溝通或傳遞訊息。
雖說手語是人類的本能反應、自然表現,但並非「有形無字」。早於一六
二0年即有手語字母及手勢語言的書籍問世;經一百五十六年後,聾啞教
育的始祖厄貝再改良傳統式手語,直到勒埃倫發明單手字母手語,遂有一
個字、一個音節及一個動作的手勢,沿用迄今。
十九世紀之前,位於北美洲平原的印地安人區,是部落種族的大雜院、語
言障礙的化外之地,平日人與人相處,就是靠手語交流,跨越語言藩籬,
維繫彼此情感,歷時甚久。影響所及,遂為現今童子軍用語。
是故,手語是人類語言的濫觴,由裡而外的無聲訴求,猶張力一齣默劇的
內心戲。因此,每當我看到手語表演時,其形象宛如展現寶印手、化佛手
、玉環手、合掌手、甘露手……等大悲心手相。隨而,雙掌向內向外、舉
上指下,乃至反覆分合變化,似正結打施無畏印、轉法輪印、禪定印、觸
地印等等的手印。
印順導師說過:「做手勢、捉鼻子、豎拂、擎拳,哪一樣不是文字!」又
云:「文字雖不即是實義,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實義;如離卻文字,即凡聖
永隔!(註二)」足見手語是動感文字,亦如說法。
「指月」為佛教常用之喻語,以「指」擬言教,以「月」謂佛法。出自於
《楞嚴經》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
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意指一切言教,只是方便啟發
他人,好像用手指月,予人因指月而見月,千萬不可見指不見月,執著言
教而忽視佛教的根本精神。
因此,以「指月」的心態觀賞手語,著眼在其內涵,否則所見只是一場虛
晃的舞藝!
見法即見佛
證嚴上人聲望名聞遐邇,與會開示,更經常座無虛席。善男信女無不為趨
謁證嚴上人尊顏,瞻仰其法暉,而深感畢生莫大之聖事、喜事、幸事!
這次在「靜思生活營聯誼會」上,原本局外旁觀的我,卻因身著與學員相
同的藍天白雲服裝,誤被延請入坐,然後,又為遞補座位,再次陰錯陽差
地,驅落在男眾第一排第一個位置上,雖有喧賓奪主的尷尬,但基於適時
配合,只好義無反顧了!這將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啊!因為,距上人講
台僅咫尺之隔,而且還正面相對,豈不千載難逢?
可是,當我起心動念之剎那間,隨即想到印順師公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裡說的一段故事──
「有次佛陀從忉利天來到人間,佛弟子們都歡喜地去見佛。這時,蓮華色
尼為了搶先得見佛,即化作轉輪王,走在最前面,以為最先見到了佛,但
佛陀卻對他說,須菩提早已先見我身了。
事實上,那次須菩提並未參與迎佛的盛會。當眾人全去見佛陀時,須菩提
謹記佛曾說:『見法即見佛』,何不正觀法相?於是,他就觀察諸法的從
緣生滅,從無常為門而悟入諸法無性空,徹見了如來法身。
而以身相得見如來,身相只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若取著假相為佛,即
不見如實空相,自也不能深見如來之所以為如來了!
念茲在茲,反觀那些經年或終生未必能親睹上人一眼者,卻仍孜孜實踐佛
心師志,倒是了悟「見法即見佛」至理,除了令人折服、讚歎之外,不得
不肯定他們真是由衷最愛上人的貼心弟子!
註釋:
一、見《南海寄歸內法傳》 義淨撰
二、見《般若經講記》 印順《妙雲集》上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