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台灣的經濟起飛了,但慈濟的長期照顧戶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探究其原因,乃「貧由病起」。 
     
    同樣的二十年前,台灣醫療界因為企業化經營的介入,挑戰了一向被認為 
    絕對專業及權威的醫務工作,醫療品質也有了突破性的變化;但是東部地 
    區的病患因為交通不便,仍然得面對醫療設施不足的窘境,生命毫無保障 
    。 
     
    證嚴上人即常常接到病患的求援,為經濟所需、也為生命的垂危亟待協助 
    ;看見病患及家屬無助且瀕臨絕望的眼神,上人一念悲心起,帶著瘦弱身 
    軀四處奔走,呼籲大家發揮愛心,為花蓮地區民眾興建一所愛的醫院。 
     
    歷經千辛萬苦,十二年前這所愛的醫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終於啟用 
    ,成為花東地區最具現代化功能的醫院;但因為要實現「愛的醫療」理想 
    ,在企業化與學術化的醫療環境中,也面臨挑戰。 
     
    為落實照顧貧苦病患的理念,慈濟醫院甫創院,即不收住院保證金,成為 
    全省首家住院、開刀均不預收保證金的醫院,引起了醫界的一場論戰;但 
    衛生署卻重視了這個小小的行動,發函全國醫療界取消住院保證金制度; 
    這是獻給病患的大福音。 
     
    也是十二年前,慈濟醫院為花蓮地區引進第一部「電腦斷層攝影儀」,開 
    創了花蓮醫療界引進尖端儀器的先河。 
     
    當時,意外傷害名列花蓮十大死亡原因第一位,其中腦外傷尤佔最多,慈 
    濟醫院啟業第五天,即為顱內出血的腦外傷病患開刀成功,成為東部地區 
    首例由「專科醫師」主持的腦神經外科手術;記者用「開腦」成功的詞彙 
    刊登新聞,也引來醫界對於「慈善機構辦醫院」外行的譏笑,由此可見創 
    院初期的艱辛。 
     
    慈濟醫院一展開醫療服務,即擁有顯微手術「接斷指斷掌」的能力;也因 
    為意外傷害多,骨科的開刀數及困難度,很快地與醫學中心並駕齊驅。 
     
    本於「但為病患得離苦」的心念,為了急救病患的需要,早期慈院的醫師 
    到花蓮其他醫院支援開刀,不止外科醫師去,麻醉科醫師、護理人員也去 
    ,連同開刀房的器械、藥品、醫材,更一併攜帶前往。 
     
    用愛用心一點一滴的耕耘,歷經十二年,如今慈院已擁有門診、急診、急 
    性住院、慢性住院、長期照顧、居家照顧,以及安寧照顧──心蓮病房、 
    完整且持續性的日間照顧體系──輕安居;尤其急診和重症加護病房均以 
    主治醫師全天、全年無休駐診服務,這無非是尊重生命的一大印證。 
     
    十二年來,慈院促進東部地區醫療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今年TVBS 
    週刊的民意調查中,觀眾對於全國醫療的滿意度,花蓮的醫療是第一位, 
    慈院與有榮焉。 
     
    從滿意度看慈院推動愛、人文的醫療,為醫界加注一股清流,沖淡了功利 
    的色彩,軟化了以專業、學術為訴求的醫療照顧體系;也因此深獲國際間 
    的認同與肯定,促使慈院更堅定此醫療服務的方向。 
     
    在迎接十二周年慶的此時,檢視多年來創造愛的醫療成果,慈院將以具有 
    「愛與關懷」的專業醫事團隊,加上全球的醫療志工,將花蓮的經驗帶到 
    嘉義大林醫院服務,更將再接再厲地在台北、台中等地,以「醫病醫人醫 
    心」的全人醫療觀念,期待做到醫療機構結合社區照顧的服務模式,從院 
    內到院外,做到──「殘有所醫、殘有所用、老有所安、老有所用」的理 
    想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