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文鶯 
     
    簡美月、林瑛琚這一對夫妻, 
    論長相、性情差異都很大, 
    在諸多不同之中,卻同台獲頒十二年慈院資深志工獎, 
    持之以恆的服務精神不但傳為美談,「同心同道」做慈濟, 
    更為平實的婚姻生活加了味。 
     
    每天早上,慈院的員工尚未大批湧進院內打卡,林瑛琚的志工時間就已經 
    開始了。個子不高卻顯得健壯有力的身影,不是在急診室幫忙推送病床, 
    就是在服務早到候診的病患,回答各項諮詢或協助患者下車,是個充滿活 
    力的中年人。 
     
    還沒有退休之前「他因為工作時間較彈性,早上七點先到醫院當志工,九 
    點才去上班,下午四點半下班後開車去各定點回收資源。我早上先收拾家 
    務,七點半到醫院社服室當志工,一直到下午五點回家。」簡美月說,自 
    從兩個女兒先後出嫁、兒子當兵退伍,他們夫妻的生活變得更簡單,到慈 
    院擔任志工以外的時間還是當志工──扮演慈濟委員的角色、出席各項活 
    動以及向四百多戶的會員收功德款。 
     
    一晃眼,他們的志工生涯已經十二年了。林瑛琚回憶慈院開業後的前三年 
    ,他負責每天早晚接送志工往返醫院和靜思精舍,因為開的是院內的救護 
    車,所以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 
     
    有一回他照例開著救護車送志工返回精舍,在折返醫院途中路經一樁車禍 
    現場,於是停車幫忙抬送病患,他的出現令當時報案的人大吃一驚,直道 
    救護車怎麼出動得如此迅速!又有一回,他載送出院病患返家,途中又見 
    到車禍,立刻接了傷患原車開回慈院就醫。聆聽他駕駛救護車的經驗,儼 
    然是一位道路英雄! 
     
    不亦樂乎 
     
    「婚後,我就開始跟婆婆做慈濟,她對我很好,就當我是自己女兒。記得 
    有一次上人在精舍和幾位委員談話,我婆婆站起來說她很高興上人為她取 
    法號叫『靜得』,意思是說她『得』到一個好媳婦,兒子又肯接她的棒子 
    繼續做慈濟。」由於婆婆在早期三十位慈濟委員中排名第十,當年簡美月 
    很快便以「十號之一」的委員號,做勸募善款的工作。 
     
    等老大上了小學,簡美月到慈濟義務幫忙便成為例行事務──接送上人到 
    仁愛街義診所探視病患、在精舍幫忙核對帳務……,每天下午只要準時回 
    家做一頓晚飯即可。 
     
    慈院開業之後,她原本以為各單位不斷招聘專人,應該不再需要志工了, 
    沒想到可做的事情還很多,穿上志工背心,從幫忙掛號、照顧院內盆栽、 
    安排各地慈濟委員返院健康檢查、招呼參觀醫院的訪客、維護辦公室清潔 
    、志工背心的送洗與點收……等,日復一日守著這個崗位,倒也忙得不亦 
    樂乎。 
     
    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慈院第一批志工由花蓮的慈濟人組成,次年六月, 
    台北的志工相繼產生,發展至今,慈院成了海內外慈濟志工的大熔爐。 
     
    一股傻勁 
     
    Nikon  
      老相機和一台二手小貨車,是林瑛琚志工生涯的好搭檔。相機已經  
    用了三十多年,為慈濟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貨車則是買來專供資源  
    回收用,由於使用頻繁,輪胎磨損得很快,不過這反而代表林瑛琚推動環  
    保的成就。  
      
    「老師,『慈濟垃圾車』來了!」幼稚園的小朋友一見到林瑛琚的小貨車  
    ,就會趕緊向老師通報,他們認得這部車會來載走不可以丟到垃圾桶的東  
    西。紙類回收廠的老闆張武雄說:「慈濟,是目前唯一還在花蓮進行資源  
    回收的團體,垃圾分類、資源再回收的工作需要靠有人、有心才能做得久  
    、做出效果。」  
      
    「他做環保的時間平均每週大約有五天,蠻辛苦的,我婆婆還在的時候也  
    曾擔心他老是搬粗重的東西,但是他好像天生勞碌命,不做反倒覺得不舒  
    服。  
      
    現在只要他車子一擺,就有很多人知道要把紙箱、空罐子放進去,其他的  
    定點則是有幾位會員提供自家的庭院空地當回收站,先做垃圾分類,一堆  
    滿就請他去載。」簡美月說,每個人的力量都有限,看到先生這麼熱衷,  
    她也認為只要做得來,他覺得歡喜就好了。  
      
    做事有股「傻勁」的林瑛琚,打少棒出身、後來晉身棒球教練,也是慈院  
    壘球社社團的義務教練,每當有對外公開賽,他總在賽前陪球員練球,讓  
    球員締造佳績。有回比賽一結束,球員們紛紛休息或離去,只見他笑容滿  
    面、精神奕奕,開了車又去做資源回收了。  
      
    共同最愛  
      
    當志工想必花去夫婦倆不少時間,那麼家庭和感情生活如何兼顧呢?簡美  
    月說,「兩人最感興趣的話題還是不離『慈濟』。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我  
    沒有結婚,一定可以為慈濟做更多事,因為慈濟有太多事要做;但是當初  
    如果不是嫁給他,可能不會認識慈濟,像現在這樣做得這麼歡喜。」  
      
    妻子不擅言詞卻柔和善順,丈夫做事積極且不忘對妻子獻慇勤,這對慈濟  
    菩薩道上的同修相偕走過三十多年的婚姻路,相看兩不厭的原因不外是他  
    們用大愛打開了一扇窗,在為人服務的行動中,找到了共同的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