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靜原 
     
    上人說:「教育是捨,而且是不求回報的大捨。」 
    這個捨是歡喜的、信任的,當然也是無憂的。 
     
    常有人問證嚴上人:「如何能夠號召這麼多人從事志願性的社會服務工作 
    ,不計較時間、利害,且投入得那麼歡喜?又這麼多人要如何組織與管理 
    ?」上人回答:「沒有管理,只是啟發,啟發他的良知,發揮他的良能, 
    引導他找到人生真正的價值與方向而已。」 
     
    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一經尋獲則難言棄,正如孔子談「仁」是:「君子無終 
    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人生旅途無論遭遇什麼,都不 
    能須臾稍離那生命中最重要的內涵:仁者,愛人、助人而已。 
     
    上人辦教育什麼都不求,只求教育出學生自愛、愛人,能尊重生命,有生 
    活品格,也就是培養一種人文的精神。在慈濟的教育志業裡,特別重視人 
    文教育,期望透過人文的涵養,得以一點一滴喚醒學生去重視分數、物質 
    、流行、社會狂飆以外的生命內涵。 
     
    三分之差 
     
    有一年暑假,為了一份慈濟醫學院公費學生成績未達標準,依法規應停止 
    公費給付的公文,上人問我:「七十二分與七十五分的差別在哪兒?」( 
    因公費獎助標準是學業成績七十五分以上)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差三分啊!就沒達到獎助標準。」 
     
    上人又定定地問了我一句:「差三分,差在哪裡?七十五分一定比七十二 
    分好嗎?學生的品格呢?平日待人處事與服務的表現呢?假若只是以分數 
    來衡量學生的好壞,慈濟辦教育與外界又有什麼不同呢?」 
     
    一般人只關心分數、物價指數、股票指數、薪水高低,從個人、家庭、學 
    校到社會,都只在數據上打轉,所以我們犧牲許多可貴的生活學習與品格 
    教育。沒有人問生命的價值在哪兒?人生的終極關懷是什麼? 
     
    「差三分,差什麼?」一句話如醍醐灌頂突然澆醒了我,原來「分數主義 
    」真是無所不在,若不是上人的智慧棒喝,慈濟教育所期望投注的人文關 
    懷,只怕純度要少很多。 
     
    教育是捨 
     
    孩子的心似大地,種什麼長什麼,上人說:「教育是捨,而且是不求回報 
    的大捨。」學生在接受慈濟的教育後,仍忍不住要質疑:「我們沒有那麼 
    好,而上人卻給了這麼多,值得嗎?」 
     
    慈濟是辦教育不是投資經濟,不是短期交易,而是長期耕耘,要教育出才 
    、智、德、慧兼備的學生,來服務社會與人群。這個捨是歡喜的、信任的 
    ,當然也是無憂的。 
     
    生活即是教育,人生離不開人群,能在人間開展生命的價值,落實真誠、 
    美善、尊重、愛與關懷,則能讓生命踏實的安定下來,讓成長有希望的空 
    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