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秀花 
     
    過去,洪敏昌總認為企業家只要捐款給慈善團體, 
    就算盡了社會責任; 
    參與慈濟後, 
    他發現光是捐錢還不夠, 
    還要真正投入,才能體會箇中味。 
         
    洪敏昌的辦公室裡,掛有一幅「禮運大同篇」的書法作品,似乎隱約透露 
    出他對大同世界的嚮往。 
     
    多年來,洪敏昌一直在尋覓這樣的理想境界,卻始終未可得;直到有一天 
    他置身行善隊伍中,才猛然悟到:原來「桃花源」就在自己心底,就在自 
    己的一念之間。 
     
    前一分鐘才剛開完會,後一分鐘他又急忙趕赴花蓮面見證嚴上人,總是行 
    色匆匆的洪敏昌,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為何還願意撥出時間行善呢? 
     
    「只要有決心,即使再忙,也一定能找出時間來。」洪敏昌表示,企業家 
    是社會的一分子,關心社會、投入社會公益,才能提升社會整體的生活品 
    質,企業也才能得到良性的發展。 
     
    危機 
    省思社會責任 
     
    出身於台灣松下集團的洪敏昌,優渥的家境是他成長過程有利的後盾,從 
    求學、結婚、出國留學、到回國接掌國齊實業公司,一路上雖小有波折, 
    但還算走得順利。 
     
    然而,對鎮日為事業奔忙、馳騁於商場,有時他也不免感到空虛:「賺了 
    錢,除了可以打麻將、打球、喝好酒、買名貴的珠寶和衣服,還能做什麼 
    ?」而立之年時,他曾認真思考過:「如果有一天我往生了,墓碑上可以 
    寫些什麼?」 
     
    四十歲時,家族企業中有一公司出了問題,他請示父親:「是關起來?還 
    是繼續經營?」 
     
    「這家公司有一千多名員工,對於他們的家計生活一定要負責到底,否則 
    變成了社會負擔,那才是一大罪過!」父親提醒他,企業家除了做生意賺 
    錢外,還要承擔「社會責任」。 
     
    洪敏昌第一次想到社會責任的問題,他記起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說 
    :「企業不賺錢才是不負責任!」他對這句話的體悟是,企業家賺錢繳稅 
    支付政府是應該的;假如經營不善,反造成社會負擔,才是有愧於商業道 
    德。 
     
    但,要救一家經營不善的公司,可能要比開一家新公司難上千百倍。為了 
    挽救頹局,他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工作到晚上七、八點。每每從板橋工 
    廠開車回淡水,好幾次在回家路上,想到公司就有回天乏術的無力感。想 
    著想著,不禁悲從中來…… 
     
    夜裡也常因惦記著公事而無法入眠,由於睡眠品質不佳,常常一梳頭,大 
    把頭髮就掉下來。這樣煩心的日子大約持續有一年之久。 
     
    公司在他的勵精圖治下,一方面加強內部管理,重塑新秩序;一方面解決 
    存貨問題,並開發新產品。不久,公司的業務逐漸有了起色。 
     
    度過危機後,他深入檢討,發現公司內部存在管理上的問題。表面上雖人 
    才濟濟,但各部門間卻各自為政,彼此缺少配合。因此,他決心徹底改造 
    ,凝聚大家的向心力。 
     
    他以足球賽作譬喻說明致勝關鍵在於團隊精神,也就是說,比賽除了比球 
    技外,真正比的是分工合作和團隊默契。 
     
    轉變 
    重視人性管理 
     
    在人格養成上,洪敏昌受父親洪建全的影響至深:「做人重品德,做事重 
    品質。」當他學成歸國第一天到公司上班時,父親在員工面前介紹他,講 
    了三十分鐘,強調的就是「商業道德」。 
     
    而早在民國六十二年,其父便創辦了「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倡導「取之 
    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推動音樂圖書館、創辦兒童文學、出版書評月 
    刊、鼓吹民謠、校園民歌、贊助文藝團體等。 
     
    提撥幾千萬元成立基金會,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洪建全並嚴禁各關 
    係企業與基金會有財務往來,更不得以基金會作為節稅工具。 
     
    「父親深受松下幸之助的影響,堅持辦企業的人應該把力量放在『本業』 
    ,不該去做不實在的財務投資。」洪敏昌承襲其父剛正不阿的性格,堅持 
    不涉足投機事業。是以,初掌公司之際,即訂下「誠」、「勤」、「智」 
    的踏實經營理念。 
     
    對於回饋社會之事,他也從未間斷過,只是過去總認為企業家只要捐款給 
    慈善團體,就算盡了社會義務;直到這幾年來,因深入了解慈濟後,觀念 
    才大為轉變。 
     
    「光捐錢是不夠的,要真正去做,才能體會箇中味;並且愈投入,心靈會 
    愈有充實感。」洪敏昌指稱,「禮運大同篇」中明白地勾勒出社會的均衡 
    發展和原則,包括經濟的、文化的……,各層面的理想境界都點出來了; 
    這正是慈濟一直在努力的目標;而他期望將這股精神帶入事業經營中。 
     
    曾參與大陸賑災的他,對於慈濟的「重點、直接、尊重」三大賑濟原則, 
    深表認同;他說:「『重點、直接』在管理上的意義,是運用最有限的資 
    源做最大的效益,很符合經濟利益;而『尊重』是一般人最易忽略的。」 
     
    他指出,從農業、工業至資訊社會,人類的生活型態發生重大改變,新的 
    領域裡,市場趨勢已從供應者導向消費者;同樣在公司裡,領導者也不再 
    如過去權威式下決策,而必須尊重部屬們的意見。 
     
    因此從去年起,他便在公司推行「分層負責」的管理模式,授權各部門主 
    管更大的自主空間;相對地,他對主管的要求亦嚴,囑咐他們下決策要精 
    確。另一方面,他則提倡「社內創業」,鼓勵員工入股新的關係企業,共 
    創利潤、共享成果。 
     
    洪敏昌強調「人性管理是二十一世紀極重要的管理觀念!」在工作上雖有 
    高低職權之分,但基本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尊重及雙向交流是必要 
    的。 
     
    亂象 
    致力經營大愛 
     
    從基層工讀生做起,已跟隨洪敏昌十五年,現任稽核室課長的張美煖便說 
    :「董事長很重視平等,對主管要求嚴格,但對一般員工很好。我剛進公 
    司時,他還要求大家叫我的名字,不要直呼『妹妹』。」 
     
    以往洪敏昌性子急、又嚴肅,員工因懼怕而不敢親近他。張美煖說:「當 
    年公司發生危機時,他常常開會到一半就開始發脾氣拍桌子,而且走路很 
    快,也很少笑,每次大家看到他要搭電梯,都趕緊閃避!」對於員工的反 
    應,洪敏昌也有自知之明,私底下還調侃自己:「我有長得那麼醜嗎?」 
     
    幾年前,他受太太徐秀華影響走進慈濟,剛硬的外貌及內心開始起了變化 
    ,慈濟「四神湯」一點一滴在他心中發酵,使他由內而外散發出柔和的氣 
    質,連從前對他敬畏三分的員工也感覺到了。 
     
    「他現在和藹多了,跟大家比較沒有距離,很多人都這麼說。」張美煖表 
    示。 
     
    因參與慈濟的訪貧工作,讓洪敏昌有機會接觸到社會的另一面,人生觀和 
    價值觀因而改變,對財富也產生不同的看法「一個人對物質的需求其實是 
    有限的,超過了就只是數字的累積而已;反過來說,該考慮的應該是自己 
    想追尋什麼?」洪敏昌的腦海中,反覆思索的是如何改善社會整體的生活 
    品質;他並期許自己由「企業人」轉變成「社會人」,為慈善公益多付出 
    。 
     
    去年,台灣百名富豪排行榜中,不見洪敏昌的名字,他輕鬆而欣悅地表示 
    :「我不認為自己比別人不努力,也不認為比別人做得不好;但,人生不 
    應以數字作為評斷的標準,最重要的是要問自己是否盡力?又為社會付出 
    多少?」 
     
    鑑於人們生活富足,卻未相對地提升生活品質,反倒造成價值觀扭曲及社 
    會亂象叢生,讓洪敏昌醒覺到:社會要祥和,必須藉助文化來陶冶人的性 
    情,而文化則需靠長時間的培養。基於此,他積極參與慈濟「大愛」紀實 
    片的籌畫和資金籌募,促成中視頻道播出兩季二十六集的節目,並發行錄 
    影帶;他認為「台灣有許多真人實事的溫馨故事,都富優良的文化內涵, 
    可以激勵人心!」 
     
    不再執著金錢追逐,一心想行善助人的洪敏昌,現在顯然活得更自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