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靜淇
當孩子開始學習獨立時,
父母也應該學習自我獨立,
不要再想擁有,而是從旁協助、祝福。
在一場親子座談中,我問一位寄宿在外的孩子:「有沒有常打電話回家?
」他說:「除了需要生活費外,從沒想到要打電話。」為什麼呢?他說:
「媽媽每次談話千篇一律地問:『吃飯了沒?鑰匙帶了沒?』好煩哦!」
我問坐在一旁的媽媽,問孩子這句「吃飯沒?」是否有什麼特殊的用意?
她感嘆地說,其實這句話的背後,包含對子女無限的疼愛與牽掛,為什麼
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呢?
為什麼呢?很簡單,父母對子女牽掛太多、放心不下,這種愛又怎能無礙
?記得有一次在醫院的加護病房外,看到一位滿臉焦慮的父親不停地來回
踱步,而母親則是又哭又罵地責怪先生的不是,只見父親頻頻地說:「我
是愛他的!我真的是為他好啊!」
原來病房內是他的小兒子,由於大兒子從小成績優異,拿到博士學位又謀
得好工作,父親比照培育大兒子的模式,為小兒子規畫要走的路;偏偏小
兒子興趣汽車修護,高工畢業後進入汽車保養廠工作,這對素有「萬般皆
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父親來說,簡直是大逆不道。為此,父子衝突時起
,最後在受不了父親的期待與壓力下,小兒子自殺了,留給父親永遠的遺
憾。
親子關係的良莠,對孩子的成長影響至鉅,我們的父母習慣把子女視為長
不大的孩子,不放心讓孩子獨立自主,甚至會以自己的期望水準加在孩子
身上,而使他們活在大人的陰影下。
其實孩子的成長有其階段性,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就要試著讓他們學
習獨立。同時,父母也應該學習如何自我獨立,不要再想擁有孩子、依賴
孩子,而是要從旁協助他、祝福他。上人曾經說過:「父母放心,孩子才
能安心。」親愛的爸媽,讓孩子安心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