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志業1998重點回顧】 
    ◎企畫、撰文╱黃秀花 
     
    文化,概念抽象卻影響深遠 
    田地,深耕方能闢出沃土 
    一如深耕文化才能累積豐碩成果 
    媒體,資訊時代的寵兒 
    其多元發展為人類帶來瞬間爆發力 
    善用媒體影響力,是資訊社會必然趨勢 
    然唯有媒體功能與文化理想結合 
    才能匯聚淨化人心的清流 
     
    《文化.媒體.人心》 
     
    ◎撰文/黃秀花 
     
    慈濟文化期許作為一股清流、一種善的力量, 
    找回人性、昇華人性。 
    當這分共同的理念凝聚,力量就會增強, 
    形成善的循環、美的互動。 
     
    水要活才能清澈,文化要動才有生命力;時代巨輪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往前 
    邁進,人們繼承老祖宗寶貴的文化遺產之餘,是否也該為下一代創造更豐 
    富的文化資產? 
     
    為了向人類的歷史長河負責,慈濟文化正朝向更寬闊的面度邁進,除原有 
    的平面刊物《慈濟》月刊、《慈濟道侶》、慈濟文化出版社的各類出版品 
    及「慈濟世界」廣播節目,今年元旦開播的大愛電視台、八月一日創刊的 
    《經典》雜誌,以及重新出發的靜思文化出版公司,都肩負著塑造、傳揚 
    慈濟文化的重任,期能在慈濟邁入第四個十年之際,開拓出更深度的文化 
    內涵。 
     
    面對新世紀的即將來臨, 
    慈濟也發展出更多新的觸媒, 
    讓文化的內涵更為精緻、深邃。 
     
    若問慈濟媒體的「意識型態」,那就是──希冀以真實、美善的內涵,啟 
    發人們的善念,以達淨化人心的目的。 
     
    大愛台副總監姚仁祿分析,證嚴上人耗資設立電視台,就是在實踐信、願 
    、行。「上人相信媒體力量無遠弗屆,可以淨化人心,也可能毒害人心, 
    為實現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的願望,就得從淨化媒體做起。 
    大愛台希望加強媒體傳播美善的力量,讓社會上的污染源逐次消失,還以 
    人心潔淨、平和的面貌。」 
     
    「慈濟文化是救心工作。」大愛台新聞部主任黃晴雯認為:「大愛台重在 
    闡揚人性光明面,報導的是真實的事跡,而不是加了料的包裝手法。」舉 
    例說,「慈濟人對照顧戶的關懷是真誠而持續性,大愛台所做的個案節目 
    亦是事實的陳述,且呈現的角度絕對是正面而良善的;只要觀眾能以『閱 
    讀』的心情認真收看,必能獲得心靈的成長。」 
     
    同樣地,靜思文化出版公司也呼應上人「文化深度化」的理念,積極籌畫 
    【讓台灣甜起來】三部曲──行孝、行善及靜思。七月間以「孝順」為主 
    題推出《等待的1/24》音樂書,即是靜思文化首次向年輕讀者招手的 
    試金石。 
     
    靜思文化出版公司執行長姚仁祿指出,現階段十八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佔 
    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十年之後這些人都將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這 
    是靜思文化值得重視的對象。「上人曾說文化是『大喜』的工作,所以靜 
    思文化將盡量採輕鬆基調,出版讓社會大眾看了心生歡喜的書籍。」此即 
    所謂的「寓教於樂」。 
     
    被視為慈濟文化延伸的《經典》雜誌,其創刊動機亦是如此。《經典》雜 
    誌發行人王端正強調,創辦《經典》是為了傳達「尊重生命」、「肯定人 
    性」的理念,雖然長久以來《慈濟》月刊和《慈濟道侶》已耕耘出不錯的 
    成果,但影響力多限於慈濟的委會員;《經典》所要強化的是用「另種」 
    方式來詮釋慈濟文化,讓它得以更廣闊地傳揚於社會大眾。 
     
    《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表示,慈悲心的養成,並不一定要把「慈悲」 
    兩字掛在嘴邊。例如,報導北極熊的故事,人們因喜愛牠們而生起慈悲心 
    ,進而重視及保護其生存環境,這種「觸媒式」的轉化,更能導引讀者注 
    重生態保育,這和慈濟所倡導的環保觀念正相吻合。 
     
    眾所皆知,慈濟團體是由許多愛心人士結合而成,這股豐沛的原動力正是 
    慈濟文化得以快速擴展的因素;但面對新世紀的來臨,慈濟也應有新的觸 
    角,去挖掘更多外界的「善知識」,使慈濟文化更為精緻、深邃,《經典 
    》雜誌扮演的正是這樣一道窗口。 
     
    假使當年上人推動慈善工作, 
    也以「收視率」、「銷售量」概念進行, 
    現在根本不可能有慈濟的存在。 
     
    新媒體的成立固然使慈濟文化志業欣欣向榮,但開創新局的工作總是特別 
    艱辛而難行;不過,為了理想和堅持,慈濟不會受制於收視率和銷售量, 
    而放棄既有的宗旨與信念。 
     
    大愛台副總監姚仁祿指出,「『收視率』是商業電視台為利益考量所設計 
    出來的數字,假使當年上人推動慈善工作也以『收視率』的概念進行,現 
    在根本不可能有慈濟的存在。」 
     
    姚仁祿強調,慈濟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若因收視率差就砍掉節目,勢 
    必扼殺很多優質節目的成長空間,不管對電視台或對觀眾而言都是損失。 
     
    「最受歡迎的節目不見得最有影響力!」黃晴雯說,很多曾經響亮一時的 
    高收視率節目,卻無法持續下去,原因即是時代潮流不斷改變,觀眾口味 
    也一直在變;唯有真正關心大眾、關懷人性的節目,才能產生長久影響力 
    。 
     
    最近有出版社到大愛台洽詢將「大愛新聞雜誌」節目內容編入中小學教科 
    書,黃晴雯說,「這樣的迴響證明該節目是有益身心發展、對小朋友的教 
    育很有幫助,這絕對比接受一、兩分鐘的感官刺激或促進收視率,更能影 
    響人心。」 
     
    或許有人懷疑,這樣的立意雖好,也能贏得學術界和教育界的肯定,但會 
    不會孤掌難鳴?「『孤掌難鳴』和『德不孤必有鄰』是一體的兩面,只要 
    能抱持一顆愛心,持之以恆地耕耘,這條路是不會寂寞的。」黃晴雯強調 
    。 
     
    《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對於慈濟不計成本支持文化志業的發展,也甚 
    為推許。他表示,像「萬年淬鍊的台灣人」專題,得花半年的製作時間, 
    根本不符經濟效益,一般外面的媒體很少願意碰,但慈濟卻做到了,只因 
    慈濟把《經典》當成良心事業在經營,「只要對『尊重生命』、『肯定人 
    性』有助益的,都是值得被關懷、被報導的重點。」 
     
    ※ 
     
    「楚國無以為寶,以善為寶」,走過三十二個年頭,慈濟行善的腳步從未 
    停歇,慈濟文化以「愛」為寶,希望能透過文字、聲音、影像,「為時代 
    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用「愛」豐富當代文化內涵,讓盛滿愛心的活 
    水源源不絕。  |